特色文章

欢迎

Solaにようこそ~这里是几个热衷科学与思考也爱好动漫二次元的人的下午茶座。

也因为科学与思考的呈现方式也是在纸或屏幕这样的二维世界,所以我们也笼统地说自己是广义二次元同好。

或许这和大家常说的技术宅很像,或许又不像。

因为在技术之上,还有很多东西更值得去拥有与追求。

而「_」Sola,大概就是大家在追求途中的一个驿站吧~

so~enjoy yourself~(^_^)

板块介绍:
自然之理:科学与技术板块
人性之光:社会与人文板块
心若所依:二次元板块
极北守望:关于我们

以下脑洞: 继续阅读

落后的生物学 · 下

让我们从最初的惊愕中冷静下来。首先,能在广袤无垠同时生存条件又极端苛刻的野外找到黑龙的准确位置已经是大功一件。因为我们冒险的出发点并不是这里,而在更早。能从一张白纸变成这么复杂的网络图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一步。这就如同社会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样,是一件很枯燥甚至“血淋淋”的事。也就是大概十多年前吧,能克隆出一个基因就已经是可以拿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事情(所谓克隆基因就是根据你找到的突变体的性状最终定位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具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也就是正向遗传学的内容)——我的意思是说,这个“血淋淋”的时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继续阅读

A站就这么完了?不对吧?——对A站药丸的一些疑惑

这次A站药丸记,说实话我总觉得莫名其妙,照道理说,像A站这样的网站应该有一些举措措施来确保这件事情平缓发生和过渡,但这次事出突然,不免让我想入非非。我赶紧分析一波。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网站和公司倒闭前应当有如下举措:

首先是对内:
①提前告知员工、各类供应商倒闭风险,让其做好各项准备。
②寻求外界介入。在临死前,寻求最后一丝存活希望。包括可能的融资、债务和收购。

然后是对外:
①媒体通气。通过第三方媒体等形式对外表达关门、破产等各类意向,以此引起可能的事件,包括收购溢价、新资本注入等。
②对消费者发布通告。通过自有媒体,网站对所属消费者发布通告,以让用户做好各项准备。(一般圈钱跑路的项目就没这个。)
③提出各项资产的处理方案,尤其是针对消费者与用户的处理方案。

按照新闻来说,A站如果硬要算,那确实有告知员工并且媒体通气,而且似乎还在积极寻求阿里融资。但是比较重要的是,它既然是A站,那么作为“国内第一家二次元弹幕网站”,总不会像普通网站那样默默关闭,其中关键的细节,有几步有很多问题。

第一,资产处理。
A站虽然药丸,但它起码存在有大量的视频投稿、文章、图片,其中许多视频文章不仅对于用户本身就有足够价值,甚至对于其他网站来说都具有足够的意义。这些东西说没有就没有,显得很是不妥。
例如,许多UP主的视频就这么被封存在里面,既没有提出允许用户提取,也没有说明可以储存下载。难道A站就会主动看着这些东西白白消失?
又比如,A站还有文章区这一个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地方,虽然不及S1,但起码也是一个正向资产,里面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同样,不经储存和提取,又这么弄没了?这些真的是A站的风格吗?
再比如,A站还有账号捆绑有个别游戏,难道就全作废了?怎么处理也不说一声?
真的就这么马虎?

第二,媒体通气。
这次媒体通气也是莫名其妙。在出现“A站资金问题”新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甚至不到3天时间,A站就倒闭了?哪有这么快的倒闭通气?其次是,A站倒闭,那么这么一个微博就写个:我真的想再活500年。就没了??这就是国内第一家二次元弹幕网站这么给用户、给媒体的倒闭感想?

第三,融资问题。
如果A站只是一个普通的弹幕视频网站,倒闭了出现上述情况,OK,可以理解,但问题是A站本身就接受了好几家公司的注资。

“2016年新年伊始,A站向外宣布,获得软银中国6000万美元A+轮投资。随后,2016年11月21日,中文在线公告将以2.5亿元入股A站,占比13.51%,成为第二大股东。”在2017年半年报中,中文在线提到,其已经对A站完成累计1.1亿元的出资额。

18年刚到,这1.1亿就要打水漂?

第四、处理方式。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7年起,A站已经经历了六任管理团队,从最早建站的Xilin,到塞门、陈少杰、孙旻、莫然,以及现在的刘炎焱等。每次团队换血的原因都是公司卖身或融资。
A站并不是之前没有遇到过什么危机,但每次都经过各种融资、合并、股权更换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次突然闷声,突然倒闭,难道管理层、股东全失了智?
即便从回血的角度来说,股东也会考虑贱卖出售A站资产,比如给B站,给其他公司,都有可能,A站再怎么样,不说卖一个手办的钱,总该回百万血吧。更何况本身A站也有品牌价值。说没就没,真的是高层智商集体掉线?

上述一扫而过的诸多疑点让我真的不理解,这么快倒闭,这么快没气,真的是A站该倒闭时的风格和样子吗?再怎么样,即便从商业运作角度来说,A站都有相当大概率能存活的价值,更不要说从资本角度而言,中文在线还今天特么涨停了?!如果他投资了1.1亿打水漂,他今天还会涨停??投资人和股东不把中文在线打爆才怪了。我确实觉得更莫名了。

当然,如果,如果上述猜想只是因为我想得多,装逼过度,A站确实就这么倒了,那只能说A站就确实该倒了,因为如果连上述事情都不处理,就这样把自己关停,它也是确实没有能力践行自己作为一个“二次元弹幕网站”,甚至一个普通公司的职责了。

[Op.Cr]关于逻辑与生命的一些历史

OpCr总述视频(我自己私底下是这么命名的)最后敲定的,其实是它正式上传时的标题。也就是《再一次,去用逻辑理解生命》这个标题。当时构思标题时其实是比较仓促的,标题本身并不能和视频的内容完美契合,实际上包含了一些视频中未讲述到的背景。比如,为什么是“再一次”?实际上,在了解了一些这个话题上的历史、以及一些现状之后,可以发现我的这个OpCr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整个文明向着某个更高等级智慧一次又一次冲锋中的一个小小浪花。


BATTLE 1:希尔伯特计划(1920s)
20世纪初的科学家们应该是目前来说最意气风发的一届科学家了,经典物理学的胜利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就要完成theory of everything了。在我看来,希尔伯特计划背后的野心比所谓的万物理论甚至更大。如果说“科学就是事实”(语出爱因斯坦),那希尔伯特计划几乎就是想用“科学”去描述一切,那么所有是“事实”的描述就是真,不是“事实”的描述就是假。并且,这一个判定过程可以让一个机器自动完成。这如果真的完成了,那恐怕不仅仅是theory of everything了,而是theory of everything even it does not exist…
不用猜,这个计划最后失败了。就算到了今天,阿贝尔不完备定理到底是不是“人工智能”的天花板都还是处于一个颇具争议的位置。
MORE:《【混乱博物馆】哥德尔、埃舍尔、巴赫》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566273/
《【混乱博物馆】哥德尔证明:智力的交响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719703/

BATTLE 2:EDVAC(1940s)
EDVAC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computer的老祖宗。但是其实,设计制造EDVAC的初衷并不像现在电脑的使用那么“世俗”,看电影玩游戏购个物什么的。
——在用逻辑去解释一切这个尝试失败之后,那群伟大的前辈(就算失败了)转而思考一个更弱一点命题
——如果用逻辑去解释“一切”还存在难度,那能否只是去解释“一切”中的某一个“存在”呢?
——哪个存在我们最感兴趣?
——当然是我们自己了
——也就是生命
其实在计算机设计之初,试图用逻辑去解释生命,比如大脑的运作,就已经有先例了。他们试图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学语言,比如控制论来描述“知道”本身。想用逻辑去冲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某种程度上,他们做到了。但是当他们想进一步,用1:1理论(而不是某种被高度抽象化简的模型)来解释大脑的行动时,进展却不如预期的顺利。再加上一些世俗(八卦)的原因,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最后两位前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MORE:《逻辑与人生:一颗数学巨星的陨落》http://mp.weixin.qq.com/s/UJFDbl3hxNkn2ggp54KTvA

BREAK (1970s)
虽然用逻辑去解释大脑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但是计算机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在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之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也成指数地提高。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就像一个中场休息一样,我不敢确定,但是肯定有人,看着不断上升的计算机性能,握紧手心,跃跃欲试。虽然他们肯定明白,前辈的失利,和计算速度并无多少关系。

BATTE 3(2010s)
确实,前辈的失利确实和计算速度并无多少关系。但是人类啊,或者说生命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哪怕已经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现状也跟之前的失败也没有多少改善,可总有人还要再次尝试,哪怕用着一个看起来挺笨的方法。
计算机工程师想穷尽一切可能、
生物学家想摸清楚每一个蛋白分子之间的关系、
合成化学家想重现从无机到有机,从死到生的这个世界过程,
有时候觉得,这些研究的思路和前辈相比并不算高明,但是我们无法以此批评他们,甚至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敬意。在传统数理逻辑几乎黔驴技穷的现在,是他们还在探索着下一个办法,笨拙地——因为他们能依靠的实在不多;但是却从未放弃——大概因为他们都还相信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吧。

让我们再一次,去用逻辑理解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