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谱初等分析工具MScompare

前几天比较闲就写了这么一个东西,主要是之前就有几位同学跟我聊起过这方面的需求。实现起来也没什么技术难度于是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可视化的程序。不过讲真如果直接用python命令行处理真的方便太多太多。整个程序自然是完全开源的。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Syaoran-Tang/MScompare

以下为readme.md的内容~~

介绍

这是一个设计用来对蛋白质谱结果进行初等分析的工具。也可以用来对比分析多个含有部分相同内容的文本文档工具

功能

  • 支持txt文件和pdf文件(0.2版新增)的读取。
  • 支持对数据集进行增加、(批量)删除、编辑。
  • 对导入的质谱结果集合进行取交集、并集、差集操作。
  • 支持自定义计算式。
  • 推荐数据量总大小<1M,若需处理过大的数据集请移步python或R等更专业的分析工具:-)

下载

https://github.com/Syaoran-Tang/MScompare/releases

使用方法

  • 通过 Import 按钮将数据导入程序,每个文件将对应一个数据集合。

    • 对于txt文件,需要将质谱pdf文件中的分析结果复制到一个txt文件中,保证每一行对应一个基因。
    • 对于pdf文件,程序将自动检索文件中所有含有指定基因号的文本(以一行为单位),程序会排除重复出现的基因号。依PDF文件的大小不一,读取可能会花费一点时间,请耐心等待。
  • 导入的数据集将显示在View面板的左侧,单击选中后,可以看到导入的数据集。在Description列中,提取出的基因号将用$代替,显示在左侧的ID列中,每行的行号显示在行头。
  • IDDescription均可直接编辑(左键双击即可激活编辑);左键单击行号可以选中整行;Shift/Ctrl+左键单击可以连续选中多行;然后可以通过按Delete来删除选中的行。在编辑完成后,需要点击Save来保存对数据集的更改,此时数据集中的行号将重新分配。
  • 程序将 RegEx 框中提供的正则表达式提取每行中的基因号。如果需要提取形如AT1G12345的基因号,可以将正则表达式修改成 AT(\d{1})G(\d{5})。或者需要提取形如 AT1G12345.1 的基因号,对应的正则表达式为 AT(\d{1})G(\d{5}\.\d{1})
  • 在选中了某一个数据集之后,右键单击可以出现RenameInsert两个选项。Rename可以对该数据集进行重命名,程序会自动对每个数据集编号并根据给出的名称重新命名数据集。所以理论上是可以导入多个相同的数据集的(然而谁这么无聊啊=。=)
  • 单击Insert可以将选择的数据集插入到下方的CalculateExp中,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手动输入(包括Shortcut面板中的几种运算符)。每个数据集用#...#修饰用以和运算符区别。随便输入的话请放心,程序会提~醒你的:-)
  • 计算结果显示在右侧的Result面板中,可以使用Export将结果导出。

致谢

感谢Ryan同学提供测试数据

开源信息/License

以下废话

本作品初衷是为了帮助广大不熟悉编程的同学处理质谱数据,纯属闲暇时的非正式作品。如果有bug或者功能需求可以在github上发表issue留言:https://github.com/Syaoran-Tang/MScompare/issues

关于阶层

在逛知乎时看到这么一篇东西,原作者说是来源不可考了,这里也就全文复制了~

作者:aveysiad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95749/answer/259025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最近网络上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最新的阶层划分模型,很有意思,贴过来给你看看: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比如胡 、温、习,1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中国的中层社会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章怡、范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是很不错了。

 

中国社会的底层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9

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请对照一下,看看你自己目前隶属于哪一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在同一级别,体制内与体制外不仅仅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在其他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也差别甚大。(举个栗子,我母亲开了个美发店,收入上来说要比普通公务员要多,按上面的划分能划入6级。某天,一国有钢铁企业的职工带着他的孩子来理发,孩子因学习原因被母亲训斥”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去理发“。钢铁企业以前是算是主流企业,职工可归为6级,但现在受到大环境影响,部分小的钢铁企业效益不好,职工收入降低,降落为7级,但是因在体制内,部分人仍然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要比体制外的个体户要高,虽然部分体制外人员的收入已大大超过他们。)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个人奋斗远远不如人脉更重要。有一个好爹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没有,靠钻营靠献身——或者说“我不要脸了”也有机会获得层面更高的人提携。无数事实证明,层面更高的人士提携比个人奋斗更容易爬到更高的阶层。5-6级如果有4级体制内或者3级以上的人提携,很容易到达4级。7-8级如果有4级以上的人提携,也很容易到达5-6级。

总体上来说,7-8阶层是没有希望的阶层,即使有个什么机遇,他们也没有人脉和资金来把握这个机遇。而9级是这个社会最悲惨的阶层,这个阶层没有任何福利,收入很低甚至为0,如果在城市只能啃老,在农村只能苟延残喘。请对照一下,看看你自己目前隶属于哪一级;通过努力,将来有希望上升到哪一级;遭遇失业,不幸会下降到哪一级。想清楚了,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做好各种人生规划,包括职业、理财与保险。

以上为转载,原谅我实在找不到最初的出处,这帖子网上实在太多。

如果我们接受上面的等级划分,按照中产阶级的最低标准就是进入6级。那我们来看看,6级大概包含了哪些人员。其中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按照目前国内的大环境来看,以上工作都需要较高的准入门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而且还要经过大量公平的或不公平的考试,如果你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拥有本科或者大专学历,只要努力,进入6级虽有困难,但路并未封死,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不是高校毕业的,没有所谓的敲门砖,那就只能以大个体户为目标了。大个体户通常是从小个体户而来,成为小个体户简单,通常只要准备资金就可以,但想要从小做大,通常就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等级越高,做大做强的希望就越大,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理发的理得好,生意自然会好,收入往往会超过平级的部分人员,像开餐馆、做修理等等,都是需要在专业技术上做到一定的精通,才能往做大的可能性发展。专业技能,就是你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当然,做什么都很难,确实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有较好的发展。

————————————————————-分割————————————————————————

看到有人问这个划分模型从哪里来的,我找出来把相关的评论继续贴上,总的内容大概就是下面复制黏贴的这些了:

毫无疑问,1——3级是上层,是统 治 阶 层,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可以从经济发展切下最大蛋糕的阶层。而4——6级大致属于中产阶级。他们也可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比例很小。其中,5级是可以分享经济成果的最低阶层(虽然比例小得可怜)。很自然,6—9就是贡献青春和劳动价值的人 。尤其是7—8级,基本没有上升空间, 在社会上也就混口饭吃,是绝对数量最大 的一个人群。由于这个人群无法向上流 
动,只能向下流动,但是向下流动,只能流到9级,而9级数量过大则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你目前最常听到的词就是维稳。

过去20年的历史表明,在现有的体   制下,财富再分配方式只能 在4、5、6与7、8之间展开,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把4、5、6级的蛋糕 分配一部分给7、8。

至于1-3任何时候都 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指望从1-3中切蛋 糕来分配给4-6或者7-8,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印钞就更好玩了,这是1-3级无条件对4-8级剪羊毛。所以说,1-3级的利益是保,否则统  治  阶  级内部就要分   裂,团结是第一位的。

第4级是拉。社会精英要拉拢,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为了稳定,这个阶层都得进人   大、政    协,有什么诉求“内  部  协  商”。

 5—6级是压。普通人比较优秀者一般到这个位置几乎就是天花板了,社会几乎没有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空间,对于这些阶层创造财富的热情以及上升的欲望,得到的是沉重的压制——每当这些阶层积累一定的财富时,新的政策或者游戏规则出台,积累的财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切走了。

7—8级是控。所谓的控就是一方面是有保有打,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流动。7—8级没有上升空间,在社会上也就混口饭吃,是绝对数量最大的一个人群。由于这个人群无法向上流动,只能向下流动,但是向下流动到9级——9级数量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一定要控制流动——怎么控制?宏观经济政策上包括著名的“保  增  长、控 通 涨”,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制社保(从4、5、6级的财富中切下一块分配给8-9级)。当然,除了胡萝卜也有大棒,7-8级有不听话的时候,处理起来往往都很严重,比如P民偷电100度判了5年,某猿贪了100W同样判五年,所以对抗与冲突的事件基本都在这个阶层。

9级是放。放是放弃的意思。这个阶层只有在过年过节,才有可能得到官员作秀的一点点可怜的慰问品。设想一下,如果所谓GDP增长了8%的意思是就是今年只能保障8级以上的人的生活,那所谓的保8,保增长保 就业,真正的原因是要保证第8级的人群 不能掉进第9级。现在这个目标调 整为7.5——意思就是至少要保证8级中有 一半的人不掉进9。至于底限是7,意思是如果保不住8级,也不允许7级掉入9。 说到底,最受关注的还是7-8级,如 果真有啥大动作,估计也就是4-6级买单。

 

 

另外,这篇回答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可以一看。

2015小狼科技评论

PART ONE:引叙
 
这几天春节我的空间一直很安静,这就好比「城」外是一片灯火辉煌万人空巷的热闹景象,而自己的「城」内却是一派日常宁静的氛围。这也算我自己的一种「个性」吧,中心的Happy Hour我就几乎没正经参加过一次——就算毫无疑问地,我的社交技能已经在几年升了很多级。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在这段时间里就无所作为。17天的假期(提前偷跑了3天,已经准备好回去接受老板的质问了,各位来世再见 )就好比刚刚打退对方的一波进攻,而在这个间隙你自然不会去“[]~( ̄▽ ̄)~* 干杯~!”庆祝胜利什么的,你要做的是抓紧这个空当处理伤口、装填弹夹、观察对方的动作以预判对方的下一波进攻——了解或者看过我以前日志的朋友应该可以理解这种「战争」式的比喻——所以需要做的事情一点不比“平时”少。
 
前几天家里长辈的老同事来串门,似乎对于我现在的情况甚为欣慰——还是有人来接替他们(科研)的事业。老爷爷很高兴地说道:好好干,这几年努把力,这辈子立世的资本就有了。我也马上说表示我自己也深以为然,我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年限——26岁,大概也就是我读到博士的时候。三年之后,自己的能力与成果将决定自己这一生的状态。(当然更遥远的变数是存在的,这里是在强调这个初始值的重要性)
 
这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候了;或者继续用 「战争」式比喻来描述——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我在处理问题时、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习惯将整个问题思考清晰明白了再着手行动。这个习惯谈不上好坏——它既为我带来过优势也曾经把我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实际上我家老板也对我这个习惯略有微词。这个习惯无论是对于具体的现实问题还是对于人生规划这些高大上的抽象问题都是有效的。曾经也有朋友说“觉得我这样目标清晰、步骤明确的状态挺好的”,这其实只是个“围城”而已。玩过即时策略或者战棋类游戏的朋友应该理解,“战争迷雾”的有无本身并不会让任何玩家“占起手”。
 

PART TWO:在专业之前
 
这里回顾一下2015年自己的学术/学习进展以及记录一下2016年的学习/研究计划,至于3年后的「决战」到底是什么样,你一定要问我我也只能说无可奉告(蛤蟆脸┑( ̄Д  ̄)┍
 
2015年的学习经历其实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漏洞。实际上,我之前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一直是计算机“数据挖掘”式的认识,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认识。我后来跟华东(经济学专业的好基友)聊到的时候就说的,其实这个科技树的完整情况是这样的:
 
统计学→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概率图
 
统计学是亚古兽,数据挖掘是暴龙兽 ,机器学习是机械暴龙兽,概率图是战斗暴龙兽。而不学统计学而直接学数据挖掘的后果就是错误进化成丧尸暴龙兽。
 
我在思考老板给的问题的时候,最开始一直是以一种数据挖掘的思维模式在思考,然而后来才发现这个问题从统计学角度上能给出一个更接近本质的描述。战斗暴龙兽不是随随便便就上的,也就在打小丑的时候才需要,平时打小怪亚古兽就可以处理,杀鸡焉用牛刀。
 
所以我是到2015年才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着的这个巨大漏洞。虽然考研时也有复习概统,但是那样半桶水的水平离一个像样的“统计学思维” 还差很远,2016年上半年我们也有“生物统计学”这门课,所以说统计学将是一个核心的基础内容。对于这门学科我将用最高标准来研究——这也符合我的习惯。虽然这样做会非常耗时,但是笨鸟先飞呗,2015年我已经完成了一些工作,2016年的任务将相对轻松一些。
 
另一方面,我的学习也很少是线性:机器学习、概率图的学习也在同时跟进之中。说实话概率图让我觉得自己的智商无论测出来有多少那都是个萝卜——概率图好难Orz。但是随着一些基础知识的补进,概率图的学习难度目前呈一个稳定下降的状态。目测2016年可以升级成完全体。
 
以上这些是「认识」方面的安排。讽刺一点地说,就算这样我挠破脑门学习了这方面上千页、页页堆满公式的专著,我也只是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罢了——你还没有能力去思考、处理这些认识——人类文明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十分廉价。
 
所以另一方面就是「思考」,准确地说就是要学会一些「工具」的使用。
 
而这方面,“微分几何”首当其冲。
 
多嘴一句,几何学是人类第一门科学,是先有的几何再有的数字。而微分几何则是几何学的现代版,类似于高中代数与线性代数的关系,线性代数是代数2.0,微分几何也是几何2.0版本。
 
微分几何我以前就尝试自学过,不过——很惭愧——实在啃不下去。不过现在情况有所改观,我对其中许多关键概念的理解感到轻松了许多。毕竟,20+岁是一个人的顶峰,一个人智商最高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了,你如果现在还学不会这些东西,那你这辈子就别想学会了——我如是自我鞭策着。
 
虽然我的专业明面上是写的“生物信息学”,当下生信的各种时髦工作也和几何学八杆子打不着,但是我对此有着自己的考量:几何学反映的是我们认识、处理现实的一种方式。只要是跟自然打交道的学问实际上都要和几何有上关系——计算机科学其实并不算自然科学,所以这和统计学一样,是一个本科专业造成的知识漏洞。
 
除此之外,广义相对论(关注重点是其中的黎曼几何以及场论处理)、热物理学、经典力学也在知识补全的第一梯队内。这些其实都是大学自己铺开的「战线」的一部分,不过固体物理、量子物理(这个在当时其实占了整个「战线」很大一部分,不信就来看我家我的书架_(:з」∠)_)则暂时不予考虑,这两个的专业性太强,与目前自己的工作相关性不大。
 

=================以下旁注=================
 
这里没有提及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学习情况,主要是因为生物学的专业学习是我们例行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有硬指标在的。所以几乎不用我去操心,生科院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满满地一摞学习任务,不想挂科退学就老老实实地学Orz。2015年基本是一周有一篇CNS(Cell, Nature, Science的简称,也有部分PNAS)论文的硬指标,2016年会上升到2~3篇,若要算进“文献组学任务”以及各种缘由的生物、生信专业的文献、专著阅读数,三位数的论文量应该是一个保底水平。
 
不得不说,上生院对文献阅读抓的真紧_(:з」∠)_,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对于生物方面的专业学习我不会给自己定额外的指标,完成学校的指标就是胜利_(:з」∠)_。
 
==================旁注完==================
 

PART THREE:(或许)并不是重点的专业部分
 
读上研究生之后,我可以使用的资源一下子就变得充裕了起来。欣喜之余,也让我感到了不小的紧迫感:资源充裕,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你的能力还不足以掌控这么多资源。这对资源本身是一种浪费,对使用者本身也是一种“死于安乐”的“危险”环境。
 
所以说,和中学、大学的资源紧张,考验的是自己对资源和行动的精细设计能力不同;现在急需的是自己专业能力本身的一个提升。但是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就好比给你了一大片土地,你要在这块土地上建房子。以前土地小,只能建个小平房;现在土地资源充裕了,但是与之相对的,你有建高楼的能力吗?能力和资源并不是一个强相关的关系。
 
所谓的“一鼓作气,再而衰”就是在指做事的“后劲”问题。我在开始着手完成老板分配的第一个任务之后的每几天,就感到一种如同深渊的恐慌——我当时所学的数学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即,为了解决那个问题,我已经把我已知的所有数学工具都用得差不多了。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我如果想继续往问题的深处发力我将“无子可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后劲不足”的情况,虽然这不影响当下任务的完成。这件事的之后,便是统计学的登场,也就是上一个PART在说的事了。我之所以重视这个看来似乎完全不会对当下产生任何影响的现象,也是因为我已经看到了许多的反例,不过对除自己之外的周遭的更多评述已经超出了这篇日志所覆盖的话题范围。
 
资源的充裕其实更考验一个人的规划策划能力。简单地比喻,给你一百元,你或许可以轻松地把它纳入预算规划;如果给你十万乃至千万,你还有信心说自己的方案是所有中最优的那个吗?
 
像《三体》罗辑那样不去使用不对称的富裕资源,其实现实里也是一个聪明的权宜之举——当然这只能是临时的策略。
 
比如我现在就还是不太清楚中心的计算集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配制_(:з」∠)_,大部分计算任务还是自己老老实实单机、本地跑了咯_(:з」∠)_
 

PART FOUR:(不负责任的)展望
 
最后侃侃稍微遥远的未来吧,我现在把自己的人生级追求具体为两个方面、三个问题;目前就在着手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所谓的26岁立局也是指的第一个问题的顺利解决。自然,这第一个问题目前看来是三个问题中比较简单的一个。
 
但是就算如此,我也期待在最后解决的时候能给世人一个“这个结论是如此的震撼,以至于都不敢相信它是真的,但是整个推理过程看起来似乎又没有什么问题”
 
这也只是我在追随效仿历史上的另一位人物罢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后世有人这么评价爱因斯坦:“这种尊敬并非来源于体育或娱乐上的成就,而是来自对人类智慧力量的赞叹”。
 
是的,其实爱因斯坦到底在物理学界排行第几这我并不关心,有些工作是否是我第一个完成的也无所谓,我所期待与追求的,不是其他,而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以及美好未来的信心。

[转]二十四条逻辑谬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谢熊猫君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xiepanda/19837940
来源:知乎
 
两年前,我还活跃在人人网的时候,曾经整理过一篇常见逻辑谬误的工具文,用来帮助大家在网络讨论中打脸用: 【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
这两年来在一些社交网站和互联网论坛中常看到有人使用这篇文章,想来也是有点用处的,特意在这边转帖一下,为方便各位在知乎讨论时能更加方便的辨别逻辑问题。
======================= =======================
本文内容基本都来自于英文网站http://yourlogicalfallacyis.com
======================= =======================
 
目录:   
第一条:稻草人    
第二条:错误归因    
第三条:诉诸感情    
第四条: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    
第六条:人身攻击    
第七条:诉诸虚伪    
第八条:个人怀疑    
第九条:片面谬误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
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
————————————————————–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
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