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yaoran

落后的生物学 · 上

高中后期,生物学第一次作为一个需要长时间涉足的「人生级」学科进入了我的视野。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目光都一直集中在物理学,这个转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次,这里附一下结论吧——(这个转折被我视为)自己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

然而从高三算起,从我意识到“生物学很重要”到我真正涉足生物,也有4-5年的间隔。在我在东秦学习计算机相关的时候,我对生物学中缺乏数学的情况一直抱有一种奚落的态度。因为无论物理还是计算机,理论还是工程,当时的我目之所及的地方全是数学王国歌舞升平的景象。我当时的认识可以概括为“生物学太low,所以没有多少数学”。

也只有在我真正踏上生物学的疆土之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事情并非我所想的那样简单。大学后期有这么一个中二设定(脑洞)很受我和Spock的欢迎:我们都是屠龙者,做研究就是去猎杀黑龙。其实计算机这种场景的既视感并不明显,因为无论怎样,计算机还是人自己造出来的东西。然而另一方面,生物学却是一个和自然直接打交道的学科。我来逆境中心实习时找老板要了一个任务以求练手与熟悉生物学,当时的情形请允许我继续用那个中二的设定来描述——

黑龙是对王国的一个巨大的威胁,斩获一个黑龙对王国也大有裨益。王国每年都会招募公民并培训成为勇者去斩杀黑龙。我在王国中的训练场中接受了四年的训练,熟悉黑龙的习性,学习黑龙的知识,日复一日的训练……我这四年间也听了太多前方某某勇者又一次英勇地斩杀一条黑龙的传奇故事。然而当我真正踏上战场,一头真实的黑龙就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之前所经历所设想的一切都黯然失色,我又握紧了一些手中的剑,因为我非常清楚一点,一旦我松开了手中的武器,我必死无疑。

也是在真正接触生物之后我才意识到:根本不是生物学太low,所以没有数学;而是数学太low,根本够不上生物。

无论是学控制工程还是学图论,你所遇到的问题或许大概都长这样——

IMG_20150928_110719

就算这模型(无论是看成一个控制系统亦或是图论里的图)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已经足够产生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了。稍微复杂一点也无非是几个这样的模型的叠加。

那么生物学呢?生物学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抽象成这种点与线的组合,同样来个例子,生物学里的网络一般都长这样——

_20151103_204306

我反正第一次见到这头黑龙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想法——WTF……

物理学中经典的三体问题至少还是方程可列不可(解析)解,那生物学的这些问题就已经近乎我们连方程都列不出来的地步了。这下我也逐渐理解为什么生物学对于数学是如此的匮乏了。

上个世纪初物理学迎来大变革的那段时期,物理学家大概可以分成两派——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实验家精于设计实验的精妙,理论家长于思维逻辑的严谨,大家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其中最经典的例证之中肯定有“隐变量理论”和“阿贝尔实验”了。

反观生物呢?事实上生物学也可以强行分为实验和理论,然而这种划分意义不大的原因在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过程之广之杂,使得我们实验做了很多,但理论却还寥寥无几。现在期刊上的生物学论文凡涉及多次重复实验的都会要求作者给出一些基本的诸如P值的统计信息,然而遗憾的是故事就到此为止。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以往的天文,物理,这仅仅是个开始罢了。开普勒等人根据前人的观测数据总结出的行星三大定律,通过X光衍射结果推论原子的结构等等经典案例不胜枚举。

生物学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因为研究的现象复杂度远远高于物理等其他自然学科,导致学科发展到统计一级之后就步履维艰,有时能把这个现象清楚地描述出来就已经是天大的成果(比如今年诺奖所涉及的剪切体和基因修复),就更别说将这些现象进一步提炼与抽象了。

所以在我这样一个从物理、数学王国中成长起来的人看来,生物学完全就是一片“荒芜的沃土”……这里没有数学王国的歌舞升平,但也正因如此,生物学才蕴藏了太多的可能性。

Syaoran

2015年10月12日

化学家都是用绳命在做实验我这辈子遇上的第一次事故——班里一个同学配置重氮液,不知怎么回事,瓶子炸了,重氮液溅了我们满身满脸。重氮液的毛病是溅到皮肤上洗不掉,一块黄。女生们都差点儿自杀!因为被毁容了。我们男生倒是很淡定,知道最多半个月也就下去了。就是全班同学走到大街上比较拉风,路人纷纷以为我们是附近剧组拍魔幻剧演小妖精的群众演员没卸妆。

大学里面遇到的第二次事故——实验室做灰分试验,每个人领了一个白金坩埚在高温炉里面烧。温度我没记错的话是摄氏九百度。有个同学往外套坩埚的时候,手一抖掉地上了,噌的一下就着火了!然后弟兄们就拿脚踩,班座神勇地拿来了灭火器,喷了大概五分钟才灭掉。本来学校打算处罚我们,但我们问,地上有防火毯怎么会燃烧?学校就今天天气不错哈哈哈了。我们都工作后有了经验,聚在一起说,那什么防火毯啊!就是普通的防滑绝缘毯!

再后来,我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你学不会一样本领,那么在化工领域你早晚要死!那个本领就是:灭火!

百度贴吧有个兄弟跟我说,他们那里着火,他们用脚踩,然后火顺着一个人的鞋子烧上来,最后那人被烧死了。这个故事,我是信的。

在一次消防培训上,老师清楚地讲道:“化学起火,微乎其微的火,你可以尝试着自己用消防沙石棉布之类去灭;如果你觉得这个火用脚能够踩灭,那去找灭火器,别踩,踩只会把自己烧伤;如果你觉得这个火手持灭火器能灭,就去找板式灭火器或者灭火车;如果你觉得这个火得用灭火车才能灭掉,赶紧跑!”

前单位曾用叔丁基锂做一个中试,这玩意儿特别易燃,谁也没用过,所以第一次特别小心。然后,头三次投料屁事没有,人就放松警惕了。

有一次放料完了,管路就扔在一边。眼看着管路里面的残液往地上流,工段长招呼清洁员擦一下。清洁员答应了就往那儿走。这时候,叔丁基锂发烟了,毫无预兆地,就引燃了。

最牛的是,那团火离开了地面,飘起来了!我们可是一个年产能万吨的大型炼化厂,里面有一个火球是什么概念?五A级安全警报啊!

当时所有人都急了,抄起灭火器就追上去喷啊!这时候更牛的事情出现了。叔丁基锂火球被灭火器一喷,碎了,每一个碎末都是一个小火球,四处飘,做布朗无规则运动。当时我双脚一软,心说吾命休矣!

一旦有一个反应釜爆炸,就是几百个的连锁爆炸,方圆几公里都夷为平地了,还跑个毛啊!

全厂所有人都被发动起来了,灭火器、防火毯、消防沙、阻燃网,能用的全用了,几百人全厂追火球!都怕死啊!

最后终于把所有火球都扑灭了,全厂八百多人彻夜没睡,把每一个角落都筛了一遍,确保没有安全隐患残留。然后那个项目当场下马。而且,今后再也不接需要用正丁基锂和叔丁基锂的项目!

那次是我在化工行业,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那真是生死一线!

还有一次,厂里硫酸釜罐用碱水中和(溶液是浓硫酸),滴加百分之六十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发生了喷料!五百升反应釜,产品混合着浓硫酸从入料口直接喷出来。

现场包括我在内的七个人都被大量硫酸喷到了身上。我们六个男的当场脱衣,就近用进水管(去离子水)冲。那是十一月,穿得比较厚。就算这样,用凉水冲的时候,也感到了特殊的滑腻感。

我们六个人一点事都没有,可是,还有一个女的!大姐不好意思在我们面前脱光,跑到女厕所,跑过去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就这,已经来不及了,水一冲,皮肤大片脱落,血流得哗哗的!大姐呼救,被送往医院,在路上就死了。

大姐跑出去我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工人年纪轻脸皮薄,想穿着内裤洗,被我直接骂了:想活就全脱了,再晚几分钟小鸡鸡就烂了。我们还没冲完呢,外面就乱了,说大姐浑身是血。当时那个不肯脱内裤的小孩脸色马上就变了。后来我们冲到浑身冻麻木了,洗不动了,才停。

再说一个真事,某大学的一个博士做一个反应,用到了氰化物。按实验室规定,所有反应液、瓶子、药勺、冷凝管、称量纸必须在高锰酸钾水溶液里面泡的。但那天博士的高锰酸钾用完了,他找了个废液缸,倒了进去。

倒完才突然想起,废液缸的pH没测,赶紧丢下瓶子往门口跑,结果没跑到门口就扑街了。快三十的大小伙子,就这么没了。

当年我就读化工大学的时候,实验如有违规操作的行为,厚厚一本药典,老师直接砸头!

几乎所有的化学、化工事故都可以归结为:违规操作。

如果你打算毕业后进实验室或者进工厂搞生产,那么,现在你必须牢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反复直到它成为你的条件反射,你必须将规范的操作刻进你的骨头里,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这个生存,指的就是字面的意思!■

(来源:《青年文摘·彩版》,摘自《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 图/墨者)


之所以特意转这个状态过来,是因为这种事件对于我,对于Sola的许多人来说都是有亲身经历,有血的教训的。或许中二时期的那些瞎鼓捣连什么“违规操作”都算不上,但是正因为是过来人,所以现在的我们对于安全操作的问题有了一种更严肃的态度。透过作者诙谐的行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思考这个极端严肃的问题——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这个生存,指的就是字面的意思!

不可思议的幻想乡:希望之塔(PSV)试玩

我其实算不上什么东方粉,当时被蚊子给介绍过之后,也只是单纯地觉得几首曲子确实不错,但也没就此入坑什么的,大概是因为当时我心目中的「神作」已经被《翼·东京默示录》给霸占了的缘故吧╮(╯_╰)╭

然而就算一直是一个路人角色,东方的几个主要作品我也都玩过(各种手残= =!),虽然细节说不上来,但是世界观和几个主要人物我还是知道。然而或许就是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一些设定和背景”却让我在玩PSV版《不可思议的幻想乡》的时候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其他游戏的魅力。

《不可思议的幻想乡》PC版我没玩过,但是这种迷宫冒险类游戏我之前也有接触过几部,最近的比如《迷宫旅人2:王立图书馆和魔物封印》等等。虽然里面妹子挺萌,卖肉也一点不含糊,但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购入氪金的念头=。=(众:喂喂喂)。但是硬要说《不可思议的幻想乡》在哪些地方比这些游戏出色我一时似乎也说不出来,所以我觉得一直让我玩到现在的唯一可能就是背后东方这宏伟的世界观了,让我觉得这个人物并不单薄,并不就是一张CG。而让我打鸡血从被窝里爬起来写这么一篇水文的动力则是这个游戏附“赠”(400日元)的PSV主题,我的PSV已经爆炸,请党和人民放心(红茶

以下截图,至于版权……必然不是我的

游戏部分:

2015-06-30-172731 2015-06-30-172629 2015-06-30-173418 2015-06-30-173458 2015-06-30-173827 2015-06-30-180906

必须吐槽灵梦这画风妥妥地战斗系后宫男主范啊2333

PSV主题截了一部分(BGM也是游戏的主题曲,简直赞):

2015-07-05-003050 2015-07-05-003013 2015-07-05-003017 2015-07-05-003024 2015-07-05-003029 2015-07-05-003034 2015-07-05-003043

游戏CG只解锁了一些:

2015-07-05-004923 2015-07-05-004845 2015-07-05-004848 2015-07-05-004854 2015-07-05-004918

附带宣传动画传送门:http://psv.tgbus.com/news/video/201505/20150502214339.shtml

我也不清楚自己能玩成啥样,毕竟刚才才懂怎么回神社smiley,另外马上就要去研究生实习了,估计这么逍遥的日子也不会太多了(或许?smiley

PS:PSV游戏发售时间表(个人):七月底 IA/VT;八月底舰娘。八月底有个《无夜之国》似乎也可以瞩目一下cheeky

[个人]东秦往事

Allied Force
歌手:林ゆうき
所属专辑:TVアニメ「ガンダムビルドファイターズ」OST

       高考填报志愿时,最后一个抉择落在了东秦与燕大到底谁放第一志愿(也就是平行志愿A)的问题上。最开始我是把燕大放在第一个的,然而家人提醒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既是211也是985。我开始还怀疑这一点,以为是说东北大学是211+985,所以分校也算在内。后来经过几方查证,才知道似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校——也是211+985。遂将东秦放在了第一个志愿上,同时也把物联网工程放在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前面。虽然当时我对物联网这个词还是只是第二次见面——当时我只隐约记得在一篇《环球科学》的文章上有提到过这个词。
       这一切其实都还算不错,真正让我觉得“坑”的还是之后的一些事情。
 

一、

       我是怀着十二分的好奇来到秦皇岛的,对大学的好奇、对物联网的好奇……这些好奇之强烈,以至于一时间将我高考失利的失落情绪都盖了过去。然后到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物联网到底是什么,问起老师来得到的答案也是各种故作深奥、千奇百怪,这种困惑一直萦绕在我们班中,到了后来则演化成了“我们和北大青鸟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尖锐露骨的问题——当然了,当时很难能找到一个满意答案。而直到我又一次听到了专业主任对另外一个专业老师说的一句话时,我才意识到:物联网、有点不对。专业主任带着几分征求意见的语气说道:“我们物联网还是属于偏软的吧~?”现在毕业了,我也不客气地说一句:私以为,东秦物联网的危机正是因为这句话。
       好吧,既然说“偏软”,那就“软”吧,不就是编程么,编就编吧——我如是想到。可是当我们学完几门编程课,我观察起周围同学的编程水平时,现实又让我傻了一次眼。我高中以前还是学过点编程的,比如VB什么的,但是我是知道自己的编程水平那就是个渣渣,因为我早就见识过初中就自己写了一个CM(也就是QQ)的人。所以我是抱着一种虚心求教的心态在观察着周围……可当时的结果却让我很是失望——“太弱了。”我在心里如是说到。
       可以说大一的我们班是一种从上到下万马齐喑的状态。随着大学以及专业的神秘面纱逐渐褪去,我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残酷的现实。我意识到了高中以来围绕着我的「危机」并没有消失——更有一种变本加厉的态势。于是大一后期,我的「生存压力」陡增,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断掉了和小挑、部门等各方面的人际往来,「宅」了起来。我蜷缩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本能地试图按照以前的方法寻找出路——也就是这样,《空与随想》完成了——然而,「随想」系列完结的意义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宣告了高中式的寻找「出路」方法的最终失败。
       而在“东秦在线”的遭遇更让我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失去了兴趣。本来是抱着磨练技术、为学校做贡献的目的去的校论坛技术部,结果却被一个奇葩的管理人事的童鞋处处使绊子(后来听到其他同学说那童鞋在他们班上的风评也很不好),每逢假期就安排到我值班。“我干这个又没有工资拿,为什么要听之任之?”心里想着自己完全没必要去和他斗,索性退出了只参加一学期的学校部门。讽刺的是,我退出后,他们人手就有了一个荣誉证书。这里还是请允许我呵呵一下:呵呵( ̄▽ ̄)"
       学校和专业看起来似乎对于我都毫无帮助, 我当时只能一到课余和周末就跑到图书馆,去找我感兴趣的物理书看——在周六午后的阳光洒在工学馆的那一角中求得一丝的安宁。
 

二、
       一切开始出现转机的则是孙老师、咱们常称呼为昊哥的出现。对于昊哥的评价,我们班似乎都可以以此分为两大派。孙老师他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我予以加勉的地方。然而,昊哥的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冲破了围绕在我心头的迷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他让我看到了——大学并非一切梦想的终结;在大学之上,还有更高的存在;在那,或许还存在着「希望」。
       初中的我以及周围的朋友都是中二气质满满;高中「分班」之前,我也曾经在班级文化墙上半调侃半认真地写了一句“本人立志统一全人类,请大家支持我!”(其实是抄一期《意林》上的=。=);到了大学,几次自我介绍上,我也鲜明地说出了自己要“还世界以本源”的志向——然而我当时看台下似乎并没有谁对我说的感兴趣。后来一个同学私底下和我说道:你还是这么中二啊~我很早就毕业了。(原句记不太清了,大致意思如此。)我当时也是非常错愣……“呵,原来大家是这么看我的啊~~~”
       怂什么、这些嘴巴仗都不是事。
       我从模仿昊哥的历史开始,修正、再逐步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当时的我已经从《随想》、各种课外阅读中越发清晰地感受到:阻止我在学术上继续前进的,不是其他那些高大上的因素,而是数学、英语这些基础。那时我就已经把考研看作我的“战略转移”,人生的长征。至于专业的选取,我也是根据当时的事实情况,做出一个让我现在也都为之捏一把汗的决定:跳过物理,直接进入生物。这个跳跃就如同当年商品转换成货币一样,成功了倒也没什么,失败了那我必然会死得相当难看。
       现在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这条故事线就此打住,毕竟咱们的题目是“往事”,这事可不算~
 

三、
       就在我的行动计划准备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的同时,学校这边也悄然发生的变化。鲁老师所教授的《数据挖掘》让我眼前一亮,我会说:大学的一大幸事是,学到了数据挖掘;一大遗憾则是,没有学到诸如RFID等无线电技术。
       《数据挖掘》的结课作业是,分组实现一个数据挖掘算法。以前的实践组队,经常是由于能力差距太大,我要么申请独自一组、要么就是我一个人做完小组的所有工作——最后还得教其他同学怎么应付老师的提问。而这次的情况似乎有了改观,我平时也经常注意其他同学都在做什么,我发现和我一组的刁同学在之前JSP、C#等课的作品完成上都还挺用心的,于是我就试探性的建议到:我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以及伪码,让他来负责具体的程序实现。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一、我刚编完C#的程序(数字虚空),码代码码得有点伤;一方面,我也得开始准备考研了;另外刁同学开始时也坦言说自己看不懂算法。
       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最开始对算法的一些细节理解还是存在偏差的。这无疑让我在合作交流时更加谦虚与谨慎;同时刁同学也逐渐开始理解算法的具体过程。最后小组里我们两人,他负责了整个程序编写和调试,我则负责最后的设计文档的编写。毫无疑问,这是大学我最为愉快的一次合作,这次合作才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何谓「团队合作」。
       事实上,大二后期到大三,班里已经有很多同学都已经崭露头角,在各个比赛、项目中摘金夺银,在各个部门、社团中发光发热。和我独身世外,自己鼓捣着自己那些玩意儿不一样,是他们在为改变物联网、改变我们班的状态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提供着一个又一个正能量。东秦完全可以忘掉我,但是不应该忘记他们。
 

四、
       可以说,我对东秦的感情是建立在所谓“负能量”的土壤上的,但是又有谁规定“负能量”上只能长出“负能量”的果实呢?正如尼采所说:凡是不能摧毁我的,都使我变得更强大。虽然我还是把大学四年划在「七年长夜」里,但是在东秦遭遇的不公与挫折现在也成为了我今后继续前进的资本,更不必说我在和资材学院的老师、孙老师、鲁老师、各个博选课那学习了解到的海量知识与见闻了。
       在快毕业的时候,听到老师说,专业老师现在很愁下一届物联网的情况,似乎是由于这一届的物联网表现太好了,如果落差过大会影响到物联网这个专业本身的存在。首先我觉得就物联网本身来说,无论你是真正看好“物联网”还是说想把“物联网”当作一个面子工程、抑或当作一个谋利的工具,只要是想把“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办下去,就必须有物联网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偏软”。或许“软件”比“硬件”的起步条件低、现成的条件学校可以有很多而不用自己再去创造,但是如此短视的策略是不可能长久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以后是“偏软”还是“偏硬”,所有专业课点到为止,诸如JSP、安卓这些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几率而开设的课在我看来就是饮鸠止渴。同时,学校在转专业、博选课上也应该有所改革。
       当然了,这其中涉及多少行政、人事、利益纠葛已不是我一介学生可以明白的,不过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我还是清楚的。但是时代的车轮浩浩荡荡,你停下来试试?
       我自然并不指望我的这些拙见会被东秦的上位者看进去,我只是为那些不断提醒学生、后辈“我们怎么说也是211、985,自信一点”的讲者与听者感到一丝可惜。只有实力和资本能带来自信与乐观,语言在此其并卵啊╮(╯_╰)╭

 

       谨祝东秦越办越好,让985、211的字眼只在百度百科中出现。

∑Syaoran

[转自知乎]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稳定

前方高浓鸡汤预警。

什么叫「稳定」?稳定不是平衡,稳定也不是持久,稳定的科学定义是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换言之,稳定不关乎状态的好坏,稳定只关乎是否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并不那么理想。
这三个小球是三种「平衡」的状态。左边这个小球是「稳定」的,如果它被挪动一定距离,只要这段距离不是太远,它都能恢复原状。中间这个小球无所谓稳定不稳定,如果它被挪动一定距离,它可以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右边的这个小球是「不稳定」的,哪怕稍微轻轻的碰一下,它也会一路滑落,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地方。

为什么左边的小球稳定呢?因为它的能量最小。它处在所有可能的位置中最低的那个位置,所以重力势能最小。一旦它被扰动,只可能被扰动到重力势能更高的地方,因为没有比它现在的位置重力势能更低的地方。这样,只要外界干扰一去除,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就会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所以我们说它是稳定的。它不需要任何外部能量,单靠自己的重力就能保持在现在这个位置。

右边的小球是不稳定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让它万劫不覆。从左边到右边,它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到达现在的这个位置。为了保持住这样的位置,它还必须要持续的输入外部能量来抵抗任何可能的扰动。换言之,它必须枕戈待旦,一直抗争不止,否则,就会从这个位置滑落。

我想说什么呢?这跟人们喜欢不喜欢稳定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稳定」,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保持住现在的位置,那是因为你就处在「最小能量」状态。你不努力,你也不会下落,也没有什么后果,那并不是因为你不会下落,只是因为你已经到极低点了,附近根本没有更低的地方可以下落了。

也许你会说,怎么会这样呢?我比很多人都强,不可能在最低点。没错,所以我说的是「极低点」,而不是「最低点」。

「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也许你的极低点,比很多人的极高点还要高。也许你意识不到,你生来就有的,却有可能正是别人苦苦追求的。也许你会明白,你拼命追赶的,却也不过只是别人的起点。

我不是一个「成功学」的鼓吹者,我也不觉得「向上爬」就一定是好的,我更不觉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只是觉得,这样的「稳定」无形之中是一个牢笼,是一个束缚。哪怕你自己想出去看看,有时候也会被自己的重力压垮,自己又把自己拉回到原来的位置。

「稳定」意味着失去了改变的可能性,不管这个改变是好的,还是坏的。「稳定」有好处,因为它杜绝了变坏的可能;但「稳定」也有坏处,因为它把变好的可能也一并屏蔽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你自己掂量。

我个人觉得,人生的路那么宽,又有那么多的可能,有意或无意的把自己束缚在「稳定」的这一洼盆地里,或多或少有坐井观天之嫌。多走走,多看看,扯起风帆去看看真正的大海,哪怕需要多付出很多的力气,哪怕有遇到风暴的可能,也胜过舒舒服服的躺在「稳定」的避风港里。

当有一天,你克服了「稳定」的枷锁,克服了自己的懒惰和惯性,一番苦战之后,终于站在了不稳定的极高点上。也许你会觉得,剩下的人生就是一片坦途了。

但人生不是二维的,你要面对的问题有太多太多。
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方向的峰顶,只不过是另一个方向的谷底。前面的路还有太长太长。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的生活是这样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时陷入谷底,有时又柳暗花明。

知道了生活的现实,却依然愿意走出「稳定」的小绿洲,踏上那荆棘满地却又风景如画的路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乐观。

2015年第一天,与诸君共勉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03907   答主:猪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