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这一年来的“学习”经验。不过我这里的“学习”应该和其他几位学长、学姐的“学习”有点区别。大家也了解,我只是比在座的各位早入学一年而已,阅历上远没到可以站在这里侃侃而谈的地步。所以,对于等会儿我分享的我的各种认识,大家还是仅供一家之言的参考就好。

       我猜在座的各位同学大致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调剂过来读物联网的同学”、一类则是“对物联网有兴趣的同学”。首先对于前者,我想你们应该都是有自己的目标与梦想的人。那么,请不要在意“被分配到了东秦物联网专业”这种小事。假如“生命只有一次,失败不可再来”这个残酷的原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其逆否命题“如果失败可以再来,那么生命不止一次”也是必然成立的。所以,对你们我只能说——“加油,别放弃,祝你成功”。

       对于后者,我想我还可细分一下,即“想靠物联网谋生的同学”和“想在物联网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同学”。不过不知各位是不是和当初我们最开始入学的时候一样——我们当时有幸作为第一届物联网新生,参加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也是和通信工程一起的——有很多不解都无人可以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比如“什么是物联网”,“我们要学什么、又能做什么”尔尔。

       关于物联网的前景如何光明的介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据我的了解,对于“物联网专业”,我的评价还只能是“很有挑战性”。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我们的老师在其某方面是专家,但是能高屋建瓴地给我们描述物联网全貌的就很少了,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学习都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物联网是中国的叫法,在欧洲叫Internet Of Things,美国叫Cyber [ˈsaibə] Physical Systems,日本叫泛在网。这些林林总总的词汇应该都描述了“物联网”某些方面的特征。要我说,大家先对比着理解就好,互联网其实也可以叫“人联网”,因为计算机都是人直接操作的;那些不是由人直接操作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就是“物联网”了。当然了,详细的介绍各位会在导论课上很快学习到,还是以课本的说法为准。

       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我们学校的物联网还是偏软的”。基本上,除开生物医,计工院其他专业要学的我们都要学。课程量加大,必然导致很多授课的速度会“相当快”。至于Office等计算机基础几乎是直接跳过的。所以遇到什么没教,课上就直接用的,我们经常会自嘲地说“这是默认技能!”现在我国物联网产业才刚刚起步,连“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始竞争局面都还没完全形成,所以我想,只要各位愿意,CEO、科学家还是程序员都是随你选的。

       仅凭我这一年的经历来说的话,物联网领域能取得突破的地方其实在物联网领域之外,物联网本来就是一个“综合学科”。拿我们现在在孙老师带领下正在筹备的“海铁联网”的一个子项目来说,从数学、算法到应用物理,再到化学工业、过程装备,都被我们看作是可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方向。所以在座的各位若有谁准备在物联网领域大施拳脚的,我建议平时有机会也多多关注一下其他学科领域。

       希望我说的这些对各位有或多或少的参考价值,最后祝大家学业有成!谢谢~



2013年:
       很荣幸能受邀参加这一届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不知各位是否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学高年级的大家都喜欢称呼大一的学生为“孩子”,就连英语中对大一学生的称呼也带有轻视的含义。我最开始也对此十分不解——明明都是同辈何至于呢?到现在我才慢慢认识到这短短一两年中包含的思想差距。相信在座的各位没有谁愿意被同龄人称呼为“孩子”,那么我想和各位讨论一个可能需要动点脑子的问题,我个人看来的话,这一两年的思想差距可能就在这个问题中……

       不知各位是否了解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大学的前三年中我们需要学习的所有课程是被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这种分类其实和我们整个科班教育是一致的——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由下至上的线性体系,如同一个大厦一样,我们先打地基,然后造一楼、二楼……但是大家应该知道这种分类方法不是绝对唯一的,我在这提一个另外不同的分类方法:咱不分“初级”“中级”“高级”,而是分为 “对象”“方法”“工具”。举个例子,高中我们要解决一道物理大题,我们往往需要做三件事:1.找出题中包含的物理关系,2.列出所有需要的物理方程,3.解这些方程。在这一系列动作中,找物理关系就是属于“对象”,而列方程则是我们研究对象的“方法”,而解方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则是“工具”。

       然而到了大学,无论是“对象”“方法”还是“工具”,他们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高于高中可能老师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程度,而是好几门课程的集合。比如咱们物联网,物联网这个“对象”很大,包含了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海量数据处理等等;而为了研究它,我们需要学习各种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算法;而掌握这些方法,往往还要求你掌握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等数学工具。这些东西既有依次依靠的关系,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我们的老师把它们按着“初级、中级、高级”——也就是“地基、一楼、二楼”——的顺序给我们安排好了课程。但是如果我们想自己干点什么,是应该先学习认识“对象”,还是先学习研究“方法”,抑或先学习使用“工具”?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许多同辈、长辈,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我想这个答案可能不是唯一,大家根据各自的想法、各自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答案。而我之所以提这么一个与当下的“初级、中级、高级”截然不同的分类方法,也不是说要举起什么“反抗中国教育”的大旗,而是希望能借此开拓我们的眼界,眼界开阔了,思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很多事就好办了。大学与中学的一个区别就是,大学不仅仅会像高中那样考核你做的怎么样,还要你自己去选择做什么。比如你要参加一个考试,没有老师来带着你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而是需要你自己来选择与决定什么时候一诊,什么时候二诊,什么时候三诊。无论你是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方法来,还是按照“对象、方法、工具”来,其实我想说的可以简化为一句话:知道自己在干嘛,又为了什么。我觉得那些称呼各位“孩子”的学长学姐们,无非就是已经知道了这些答案,或者模仿着他们的学长学姐已经开始行动了而已。

       谢谢大家,祝大家学业有成、中秋愉快!




感想:
       其实这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并不是特别想去,因为确实没啥好说的。不过为了多少瞅瞅这届物联网是个什么水平,也就拿着假期讨论的“对象方法工具”来忽悠了。总的来说,2012年我主要是在讲具体的事物;而2013年我则主要在讲抽象的方法论。这姑且算个人思想的一个变化吧。所以这俩篇演讲稿算我个人成长的一个缩影,故记录下来,并没有炫示的含义。毕竟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嘛~正事部分最近“罗辑态”中,并有了一些小进展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