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月
       大学进入第二个年头,大一初入时就开始的“我们与北大青鸟的差别与优势在哪里”的争论,随着课业的逐渐增而渐渐被冲淡。但是我自己、以及相信许多同学心里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完美解决。对于我自己来说,从东秦在线离任后,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就一直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一方面当时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即我现在所说的:主观上极左,客观上极右(在自我的认识上处于盲目自大的状态,而对现实的对策则是消极逃避的态度);另一方面,高考的失利、在东秦在线的遭遇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心灰意冷。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第一个新一代的年轻的老师,孙老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负责大二离散数学的课程。
        在我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都起到了十分关键重要的作用:小学的冯永禄老师(数学);初中的方世芬老师(语文)、王丽老师(物理);高中的胡安良老师(物理)、丁邦勇老师(数学)……大学一样,相信研究生也有。孙老师在闲聊时就给我们说了他自己的大学传奇般的经历(笑):大三考取高级程序员(软考),大三提前毕业并考研成功等等。而他当时所介绍描述的这些关于研究生的情况让我也心生向往。也正如我后来回忆的:最开始想去考研纯属一种趋性本能,眼前摆给你一个特别漂亮的东西,你很自然地就想靠近它。自然,这种“本能”是无法作为长久支持我考研的理由的,所以考研的理由与根基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更新巩固,然而幸运地是整个考研目标并没有在此之中倒塌。
       我一开始也就是从模仿孙老师的足迹开始的,他当年报考的是软考的高级程序员(高程),我则选择了和高程同等级的、但是不是编程方向的网络工程师(网工)。最开始我也想模仿孙老师大三考研的,但是经过实际了解,这种的实际可能性比较小,加之我考研的方向定为生物,所以遂做了调整,还是大四考研。


2013年3月~5月
       这段时间我主要就是在准备网工,我把这当作考研的预演,详情可以戳我在13年12月拿到网工证书后的日志《[2013~2014跨年记]网工记略及其他》(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388050812)从当时的记录来看,我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并开始一些实践。当时有一些情况就是自己的哲学观念开始“拨乱反正”,高中受一些“量子玄学”的影响,对于世界以及部分哲学问题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实际行动。在大学开阔视野、接触了更多的物理学、科学哲学书籍之后;很多偏颇、错误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清理(怎么越说越像文革_(:3」∠)_)。清理之后我自然对自己当下落后的现状十分着急,所以一直到考研备考时期,我在涉及这些问题的时候,语气都比较强硬与激烈。我现在认为这是正常、需要、无碍的,所谓矫枉过正么~所以这个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反右反得有多么左”,而在于把握好回归积极、正常状态的时机。


2014年1月~12月
       1月到6月主要工作都集中在收集情报,而且当时课业很多,在那段时间有3~5个结课作业需要完成(都是编程项目)。我主要集中精力重点完成了两个,一个C#的Digital Void行星运行模拟程序(我有三篇手记日志,贴一下第一篇的地址: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396195698),一个是数据挖掘的AQR算法实现。因为我要转考生物,而我们学校其实并没有生物方向的专业(有个生物医,但仍以计算机为主)。为了摸清生物领域的情况,我当时积极地去和各种生科童鞋交流询问情况,当时在交流群里我的级别曾一度升至【个体】,比最高的【群体】低一级,现在则已经降为【系统】。我家里后来曾质疑过我7月~12月,只有6个月的备考时间是不是太短了。我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客观环境决定的。7月开始至12月,我就只写了一篇日志《长庚札记——我(所希冀)的世界》(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405761340),可以看出,当时自己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构还在进行中。所以我考研的备考其实有两大任务:一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弥补,另一个则是为自己的思想认识重构提供材料与参考。幸运的是,虽然现在看来我的备考(学科知识)还存在很多漏洞与不足,但是在考研政治、英语、数学多种科目的共同影响下,我的认识思想成功地完成了重构与统一。我仿佛已经要看到撕裂这7年长夜的曙光。日志《从梦再次启程的地方》(上篇: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419773055;下篇: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419842793)就是我当时激动与向往的深刻体现。


2015年1月~3月
       1月趁着成绩没有出来去西安以及和重庆的小伙伴们玩了几次。当时自我感觉是:存在失误,但是无法判断具体的失分量。然后成绩出来时也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展开了,实际分数302,其中英语46,政治63,数学一86,程序设计107,于是政治成了唯一一门考的不错的科目(笑)。顺带一提,我政治基本没背过书,也就考试之前把网上传的押题多看了几遍(●'◡'●)
       当时给第一志愿的招生老师打电话,老师基本上给我宣判了,因为英语他们历来没有低过50的。当时那种黑暗是我现在都不愿去过多描述的,在《[新年快乐]后考研…或许应该叫「后梦想时代」》(
http://user.qzone.qq.com/473898521/blog/1423902865)里我甚至已经提到了第八个风雨夜。
       当时可以说在发动所有的力量去探索所有的可能。当时我曾经给家里人画了一个这样的草图:

 

       这是一个以落榜为前提的进路分支图,而当时争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方协议”与“干部身份”问题。为此,我在家族年度聚餐的时候和多位与之相关的亲戚讨论过、还在亲戚的介绍下和一位负责这方面事务的主任见面咨询过、我当时也向蚊子等同学朋友发了消息,以期能多有一些消息与选择。那个时候,与其说是理解力与交流能力受到了很大的考验,更不如说是我的心智在承受着极大的考验。因为你必须强忍住心里的悲伤与失落,冷静地继续观察、收集着各种可能有用的情报,客观地去分析现在的状况,去理解对方所说的每一个新名词、新术语,每一句话的价值与问题。这种情况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高考。
       在那一个多月里我几乎体验了一把精神病人的日常:毫无征兆地时而歇斯底里、时而狂喜、时而极悲、时而念念有词、时而沉默不语。也就是觉得再这样下去我就真疯掉了的时候,3月12日,在研友的告知下,我才知道了我还可以参加生科院的院内调剂。当时那状况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匍匐太久,然后眼前突然一道亮光刺了进来,那个人还没看清楚那道光到底是什么,就近乎本能地伸手去抓。是的,当时我还根本不了解逆境中心到底是个什么,我当时也不知道隔壁营养所也有生物信息学。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我进入了逆境中心的复试名单。
       其实我关于逆境中心还有过一段反复,当得知逆境中心位于风(di)景(guang)优(ren)美(xi)的辰山植物园时,我一开始还有点抵触。因为最开始生化所、计算所、以及营养所都是在市中心,逆境中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这一点也是我未曾考虑的等等……我也想方设法去问了问逆境中心的住宿与学习地点,但是答案都还不是清晰,但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距离市中心两个小时的车程)基本是可以肯定了的。 然而当时已经临近面试,我纠结一阵后觉得这不是办法,所以整理了一下思路,把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归结为地理位置问题,然后便找了各种朋友去询问他们的意见与看法。大家答复各异,但是总的方向都是“地理因素不是问题”。而其中蚊子的答案让我瞬间醍醐灌顶——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简单一点又有什么。再言你只要两小时就能到达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国际都市,你这不是郊区。加油,我认为这波不亏。
       果然10年老朋友说的产生的共鸣就是不一样呐~有意思的是,我们报道的时候,招生老师还在(吓唬)我们说:到辰山要花2小时而且还要转一次车的喔~会很孤独的喔~别想着还像岳阳路320那样在市中心喔~?我听了心里一笑:不是【要花】2小时,而是【只要】2小时,我从家里过来岂止2小时?孤不孤独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你在灯红酒绿的市中心做研究,一天都在实验室,周围的繁华都跟你无关,你说你孤不孤独呢?其实按照网上一个我比较认同的说法,这其实不是孤独,这是寂寞。寂寞是你想去凑热闹却不能,是被动的;孤独则是你根本不想去凑热闹,是主动的。我高中大学都这么过来了,还虚这个么~再何况,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比过去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这波完全不亏,只要续好局了简直是大赚好么~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面试。我针对面试的方针以及自我总结都是:自己的不足坦然承认,不遮掩;自己的长处也客观叙述,不虚夸;对于未来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目标和规划
。比如,多个老师都问到了:你生物背景这么弱,以后怎么担当起后面这些专业、复杂的生物研究?你准备怎么办?我的大概回答方针则是(肯定不是回答原文啦~):虽然我生物背景弱,但是我计算机背景扎实啊~而且我也自学过《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对于生物学还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另外我说到了生物学背景弱是有客观限制的,同时在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我也愿意为补足自己的生物学知识而笨鸟先飞。

       在经过例行计划的4个面试老师的面试后,负责生物信息学的刘老师又面了我一次。噼里啪啦问了我一堆问题,我也差不多都及时跟上了他的思路。问到机器学习的时候我确实木楞了一下,因为我预想中一般都是问到数据挖掘为止,不过幸好机器学习我也多少知道点,勉强过关的感觉吧。
       最后我也入选了,从刘老师回复我的咨询邮件的内容来看,刘老师以及其他评委老师是有肯定更有期待的。我后来回想到,这可是知遇之恩啊~~


       在调剂之前,我也转而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有一点偏向功利的倾向,并及时对这种倾向进行了纠正:我不能为了去迎合谁就一股脑去学什么东西而把自己的思想弃之不顾;我不仅要及时补上自己的生物学背景,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想法。刘老师以及生信专业的学长,推荐的书目更多都是植物学基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书籍。这些背景知识很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一直以来都关注的计算化学、生物数学、以及自己只开了一个头的机器学习。而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科研任务繁重就变得右倾,只顾自己眼前的研究课题,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问。这是在考研备考时一朋友就提醒过我的,这个警钟也一直在我脑子里轻响。
       总而言之吧,这是科学研究,是要去引领人类文明的工作,不是儿戏,我要做的事很多,要留意警醒的问题与风险也有很多,任何一方面偏废了都将会是致命的隐患。 虽然战斗还在继续,但是BGM却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