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移步自带BGM版:http://xxxsola.org/660.html

       高考填报志愿时,最后一个抉择落在了东秦与燕大到底谁放第一志愿(也就是平行志愿A)的问题上。最开始我是把燕大放在第一个的,然而家人提醒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既是211也是985。我开始还怀疑这一点,以为是说东北大学是211+985,所以分校也算在内。后来经过几方查证,才知道似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校——也是211+985。遂将东秦放在了第一个志愿上,同时也把物联网工程放在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前面。虽然当时我对物联网这个词还是只是第二次见面——当时我只隐约记得在一篇《环球科学》的文章上有提到过这个词。
       这一切其实都还算不错,真正让我觉得“坑”的还是之后的一些事情。
 
一、
       我是怀着十二分的好奇来到秦皇岛的,对大学的好奇、对物联网的好奇……这些好奇之强烈,以至于一时间将我高考失利的失落情绪都盖了过去。然后到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物联网到底是什么,问起老师来得到的答案也是各种故作深奥、千奇百怪,这种困惑一直萦绕在我们班中,到了后来则演化成了“我们和北大青鸟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尖锐露骨的问题——当然了,当时很难能找到一个满意答案。而直到我又一次听到了专业主任对另外一个专业老师说的一句话时,我才意识到:物联网、有点不对。专业主任带着几分征求意见的语气说道:“我们物联网还是属于偏软的吧~?”现在毕业了,我也不客气地说一句:私以为,东秦物联网的危机正是因为这句话。
       好吧,既然说“偏软”,那就“软”吧,不就是编程么,编就编吧——我如是想到。可是当我们学完几门编程课,我观察起周围同学的编程水平时,现实又让我傻了一次眼。我高中以前还是学过点编程的,比如VB什么的,但是我是知道自己的编程水平那就是个渣渣,因为我早就见识过初中就自己写了一个CM(也就是QQ)的人。所以我是抱着一种虚心求教的心态在观察着周围……可当时的结果却让我很是失望——“太弱了。”我在心里如是说到。
       可以说大一的我们班是一种从上到下万马齐喑的状态。随着大学以及专业的神秘面纱逐渐褪去,我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残酷的现实。我意识到了高中以来围绕着我的「危机」并没有消失——更有一种变本加厉的态势。于是大一后期,我的「生存压力」陡增,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断掉了和小挑、部门等各方面的人际往来,「宅」了起来。我蜷缩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本能地试图按照以前的方法寻找出路——也就是这样,《空与随想》完成了——然而,「随想」系列完结的意义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宣告了高中式的寻找「出路」方法的最终失败。
       而在“东秦在线”的遭遇更让我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失去了兴趣。本来是抱着磨练技术、为学校做贡献的目的去的校论坛技术部,结果却被一个奇葩的管理人事的童鞋处处使绊子(后来听到其他同学说那童鞋在他们班上的风评也很不好),每逢假期就安排到我值班。“我干这个又没有工资拿,为什么要听之任之?”心里想着自己完全没必要去和他斗,索性退出了只参加一学期的学校部门。讽刺的是,我退出后,他们人手就有了一个荣誉证书。这里还是请允许我呵呵一下:呵呵( ̄▽ ̄)"
       学校和专业看起来似乎对于我都毫无帮助, 我当时只能一到课余和周末就跑到图书馆,去找我感兴趣的物理书看——在周六午后的阳光洒在工学馆的那一角中求得一丝的安宁。
 
二、
       一切开始出现转机的则是孙老师、咱们常称呼为昊哥的出现。对于昊哥的评价,我们班似乎都可以以此分为两大派。孙老师他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我予以加勉的地方。然而,昊哥的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冲破了围绕在我心头的迷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他让我看到了——大学并非一切梦想的终结;在大学之上,还有更高的存在;在那,或许还存在着「希望」。
       初中的我以及周围的朋友都是中二气质满满;高中「分班」之前,我也曾经在班级文化墙上半调侃半认真地写了一句“本人立志统一全人类,请大家支持我!”(其实是抄一期《意林》上的=。=);到了大学,几次自我介绍上,我也鲜明地说出了自己要“还世界以本源”的志向——然而我当时看台下似乎并没有谁对我说的感兴趣。后来一个同学私底下和我说道:你还是这么中二啊~我很早就毕业了。(原句记不太清了,大致意思如此。)我当时也是非常错愣……“呵,原来大家是这么看我的啊~~~”
       怂什么、这些嘴巴仗都不是事。
       我从模仿昊哥的历史开始,修正、再逐步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当时的我已经从《随想》、各种课外阅读中越发清晰地感受到:阻止我在学术上继续前进的,不是其他那些高大上的因素,而是数学、英语这些基础。那时我就已经把考研看作我的“战略转移”,人生的长征。至于专业的选取,我也是根据当时的事实情况,做出一个让我现在也都为之捏一把汗的决定:跳过物理,直接进入生物。这个跳跃就如同当年商品转换成货币一样,成功了倒也没什么,失败了那我必然会死得相当难看。
       现在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这条故事线就此打住,毕竟咱们的题目是“往事”,这事可不算~
 
三、
       就在我的行动计划准备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的同时,学校这边也悄然发生的变化。鲁老师所教授的《数据挖掘》让我眼前一亮,我会说:大学的一大幸事是,学到了数据挖掘;一大遗憾则是,没有学到诸如RFID等无线电技术。
       《数据挖掘》的结课作业是,分组实现一个数据挖掘算法。以前的实践组队,经常是由于能力差距太大,我要么申请独自一组、要么就是我一个人做完小组的所有工作——最后还得教其他同学怎么应付老师的提问。而这次的情况似乎有了改观,我平时也经常注意其他同学都在做什么,我发现和我一组的刁同学在之前JSP、C#等课的作品完成上都还挺用心的,于是我就试探性的建议到:我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以及伪码,让他来负责具体的程序实现。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一、我刚编完C#的程序(数字虚空),码代码码得有点伤;一方面,我也得开始准备考研了;另外刁同学开始时也坦言说自己看不懂算法。
       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最开始对算法的一些细节理解还是存在偏差的。这无疑让我在合作交流时更加谦虚与谨慎;同时刁同学也逐渐开始理解算法的具体过程。最后小组里我们两人,他负责了整个程序编写和调试,我则负责最后的设计文档的编写。毫无疑问,这是大学我最为愉快的一次合作,这次合作才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何谓「团队合作」。
       事实上,大二后期到大三,班里已经有很多同学都已经崭露头角,在各个比赛、项目中摘金夺银,在各个部门、社团中发光发热。和我独身世外,自己鼓捣着自己那些玩意儿不一样,是他们在为改变物联网、改变我们班的状态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提供着一个又一个正能量。东秦完全可以忘掉我,但是不应该忘记他们。
 
四、
       可以说,我对东秦的感情是建立在所谓“负能量”的土壤上的,但是又有谁规定“负能量”上只能长出“负能量”的果实呢?正如尼采所说:凡是不能摧毁我的,都使我变得更强大。虽然我还是把大学四年划在「七年长夜」里,但是在东秦遭遇的不公与挫折现在也成为了我今后继续前进的资本,更不必说我在和资材学院的老师、孙老师、鲁老师、各个博选课那学习了解到的海量知识与见闻了。
       在快毕业的时候,听到老师说,专业老师现在很愁下一届物联网的情况,似乎是由于这一届的物联网表现太好了,如果落差过大会影响到物联网这个专业本身的存在。首先我觉得就物联网本身来说,无论你是真正看好“物联网”还是说想把“物联网”当作一个面子工程、抑或当作一个谋利的工具,只要是想把“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办下去,就必须有物联网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偏软”。或许“软件”比“硬件”的起步条件低、现成的条件学校可以有很多而不用自己再去创造,但是如此短视的策略是不可能长久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以后是“偏软”还是“偏硬”,所有专业课点到为止,诸如JSP、安卓这些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几率而开设的课在我看来就是饮鸠止渴。同时,学校在转专业、博选课上也应该有所改革。
       当然了,这其中涉及多少行政、人事、利益纠葛已不是我一介学生可以明白的,不过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我还是清楚的。但是时代的车轮浩浩荡荡,你停下来试试?
       我自然并不指望我的这些拙见会被东秦的上位者看进去,我只是为那些不断提醒学生、后辈“我们怎么说也是211、985,自信一点”的讲者与听者感到一丝可惜。只有实力和资本能带来自信与乐观,语言在此其并卵啊╮(╯_╰)╭


       谨祝东秦越办越好,让985、211的字眼只在百度百科中出现。

唐启鸣∑Sya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