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用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来作为2012的开篇吧~
在成长过程中,你对自己的评价更多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1500字+)
总体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我所有时期对自己的所有评价,负性是略多于正性的,但是两者还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非绝对平衡的平衡之中。而我认为,自我意识是和人生信条(个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总称)紧密联系的,而正确的人生信条无非就是想找到自己对于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以及自己对于自己的意义或价值。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信条与自我意识了。
由于环境等外因的作用,自己目前认为自己的自我评价基本是一个“自卑—自负—客观”的路线发展的,而总体上,如前文所述,“对自己的所有评价,负性是略多于正性的,但是两者还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非绝对平衡的平衡之中”。
自卑大致是因为一看到别人的长处而自己则不如他们时首先产生的自我评价,由于儿时缺乏完善的人生信条(甚至完全没有),所以这种先来居上的自我评价占据了一定长的时间;而自负则大致出现在初中,那时自己的特长能力初现端倪,有了一定傲视于同龄人的资本,“自负”同样,作为首先产生的自我评价占据了一定长的时间。之所以现在判定为“自负”而非“自信”,是因为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见识到了更多、更强的存在,而如此相比,当时的“自我肯定”是言过其实了的。当时,人生信条正逐步形成,但还没到制约自我评价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自卑—自负”这个环节并不是单向的,微观上应该是由许多循环构成的,即“自卑—自负—自卑—自负—自卑……”,这种不稳定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信条(自我意识)形成的一种催化剂。
到高中、大学之后,随着知识、见识的不断增加、自我以及自我能力的不断挖掘,最后基本树立了一个“理性的绝对执政”的自我意识,对于日常90%的事件基本都采用“理性的逻辑分析”作为主分析手段(在后来的发展中还建立了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等超出理性思维处理时间的“果断处理”(非理性也非感性,而是一种凭借经验与直觉的快速反应))。所以,上文所述的“对自己的所有评价,负性是略多于正性的,但是两者还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非绝对平衡的平衡之中”本身也是理性判断后的结果。作出这种论断的理由主要有:首先,根据几年的生活经历,自认为负面能量更能激励自己;但是过多的负面能量所产生的“人格侵蚀”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这就需要自我肯定等正面能量来中和;两者若保持一个平衡但略偏负的局面,对于我自己的发展与进步是最为有力的。于是在这种判断的指引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这种自我评价就逐步形成了。
在这种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或者说在这种自我评价的背后,是相应的人生信条(自我意识)的稳定运行。关于开头所提到的两个问题,即“自己对于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以及自己对于自己的意义或价值”,按照自己目前的思考结果,大致认为:自己对于世界的意义或价值这点应该很好回答——奉献——或者自私一点——为世界创造一些价值。而自己对于自己的意义或价值则因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不同而千差万别,不过总的来说应该就是广义上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价值的寻找与体现不应是孤立、单一、绝对的,而应该是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就没有色彩,没有“个人价值”,“世界价值”就失去了意义。某种角度上,这是种“鱼和熊掌必须兼得”的局面。
关于此有一个不全面的具体:学业与兴趣。粗略地,学业可以与“社会价值”等价;兴趣可以与个人价值等价。而在大学之前把它们统一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到了大学能统一的人也屈指可数。所以不可避免的,许多人(包括自己)都会陷入“双线作战”的麻烦境地。而我自己目前也没有找到能完美解决的方法。就自己而言,在将自己能力提升到可以统一二者之前,我只能如履薄冰一样,小心地力争两面都顾及到(事实很多时候是不止这两面需要你去顾及)。这时若放弃其中任一面都将造成“人生级的败笔”,同时我也相信,只要你挺过这个窘境,那时你的能力必然在那些顺利统一者之上的。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之说。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