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把《随想》的结稿当作“史前学术”的终曲的,接下来的“学术”就要更加“正规”、“严谨”了,但还是在“轻科研”的范围就是。

       在一切开始之前就有一个问题——RT:学术开放。因为我是实用派的,无论是研究数学还是程序,都必须对现实有所帮助、有所贡献。所以就算之后涉足的研究是多么的“形而上”,我心中都会有一个或模糊或清晰的应用途径。对现实有所帮助、有所贡献,广言之就是有价值,而有价值必然可能涉及到“利益纠纷”。于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害怕这种“即使存在也是相当遥远”的利益纠纷的发生,于是在《随想》问题持相当保守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看到,虽然大多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远未达到“学术交流”的广度。

       其实无论采取“闭关锁国”的保守学术态度,还是“改革开放”的开放学术态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假如你的能力是逆天级的,可以一个人完成整个课题,自然保守一点为好,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全保证自己的研究主导权,一方面研究的全部的获利都可以全数收入;但是假如你能力不足,开放一点反而是上策了,和他人交流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使研究的进度得到加快——因为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保守的话是无法完成研究的,就无法获利一分。所以综上,到底采取怎样的学术态度是完全根据自身能力而定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自己的能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不怎么清晰。拿《随想》为例,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觉得自己可以独自完成的。这种论断,除了自身的“自负”情绪以外,还有部分是“改革开放”的多次失败让我对“开放学术”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信心。

       至于我《随想》为何会“改革开放”失败,现在我认为大部分这是由于“民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民科不同于学术的地方有很多,主要自认为大致有两点:1.巨大的专业知识差距。2.逻辑、数学上的显著差别。依旧拿《随想》说,《随想》所处的时期正是我“高不成低不就”的时期,所以必然带有很大的民科气息。把《随想》拿给朋友看,朋友大多会对其中的一些看法、猜想赞不绝口;但是拿给长辈(物理老师、以前学物理的亲戚、大赛评委)看,大多会得到一些“无法置评”的回复。广义地说,民科想被直接承认确实存在困难。没有严谨的逻辑与数学推演是表面原因;没有坚实的事实支撑是深层原因。这也是我逐步认为“实用第一”的原因之一。

       所以民科不同于学术,民科在“开放”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困难。就算同是民科者,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也可能存在着数个数量级上的差距。这就可能造成根本“无法交流”。而反观学术研讨,全是受过专业培训、知识储备几乎满格的人,交流自然没问题。但是也不能就依此说“民科”一无是处,学术“至高无上”了。有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之前看到有人批评弦论,说弦论吸引了太多的“聪明的头脑”,造成其他理论的研究力量十分匮乏。我稍微推广一下,为什么不说量子力学吸引了太多的“聪明的头脑”呢?为什不说物理学…………这样下去就有问题了。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真正聪明的大脑”是不会受限于某个理论的。反过来“受限于某个理论”的大脑还不怎么算得上“聪明的大脑”~反观《随想》,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想里的很多猜想也受制于弦论(虽然都是感性的),但是之后版本里就完全抛弃了弦论——弦论固然漂亮。但至少在我的随想里,还没有一定要按照弦论去做的必要。或者,不按弦论来看或许还会有个更为清晰的图景。

        若说民科失败,那必定是败在它“感性”、“缺乏逻辑与数学”上;若说民科成功,也必定胜在它“感性”、“不受制于传统理论和数学”上。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当代学术也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为了能自圆其说,在方程上主观加入常数或者条件的地方已经数不胜数了。

       最后呢,我一直这么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就算公开了,我依旧能掌握研究的主导权。”所以我在之后的研究上基本还是会公开的,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评级的一次降级、也是升级。其中必然会有《随想》的各种影子,只不过我不会明说,看过《随想》并有学术能力的朋友自然一看就明。

       谨以此作为个人“轻科研”(高级版)的序曲,之后大概会找个时机说说自己的目前情况和计划。并将新浪博客作为学术专用,人人、QQ仅作为同步用。http://blog.sina.com.cn/sigmasya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