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BGM(滑稽):

在各种RPG游戏中,一般都会根据你的“能力”与“装备”水平分配给你相应难度的任务去完成。比如你的能力值为5,那么一般可以领到能力要求为4左右的任务,而绝不可能领到能力水平为233的任务;反过来,如果你能力已经是233,当然可以去接受能力值要求为5的任务,不过这时任务的收益对于你来说就微乎其微,让你感觉自己就是在浪费点卡。

在这里,主要就存在「评估系统」和「分配系统」,分别对每个玩家的能力值进行评级,以及分发各种难度水平的任务。

现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地球OL)中也存在这样的系统,只不过要更复杂一些。首先对于大多数“雇佣制”的大家,评估和分配任务都是由自己的上司老板来进行的。当然,老板也有老板的老板,自然地,那“Final Boss”由谁来评估和分配任务呢?简单起见,想想各位创业的同学的情况就好了,社会、世界是最终的评估和分配者。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的现实收益与预期收益等,对于这个问题这个世界自有一套标准。

然而问题在于,跟游戏不同,我在这一段会简单证明:不存在能完整评述一个人能力的评估系统。这个命题可以由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直接推导出来。这是一个数学上的著名定理,哥德尔证明了任何一个(数学中的形式)系统,哪怕是自洽的,它也必定包含某些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好了,接下来一个三段式推理就OK了:一个评估系统必然是一套数学形式系统的具体;对一个人的能力评估必然是该系统语境下的一个命题;那么必然存在一些该系统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能力评估)命题。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能力评价中永远存在「未知」的部分,而无法被完整的评述。

当然,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能力评价并不是一次成型的,中考、高考、考研、各种考核都是对我们能力的一次(再)评价。我们虽然永远无法获得一个完全与自己实际能力相称的评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多次再评价来不断逼近这个「真实」。简单起见,假设你的真实能力为5,第一次评价的结果是4,如果系统足够“智慧”,发现了这个评价偏低、低估了你的能力,下一次给了6的评价,结果发现又高估了你的能力……如此不断。然而这种尝试与逼近并不是无限次的,对于大多数人的评估次数就那么几次。在这之中,高估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容易发现的,所以「系统」肯定会倾向于看低一个人的能力,以保证分配的任务最后能成功完成。只有非常少的幸运儿,可以拿到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完美任务”。

这些都还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能力值固定的基础上的讨论,如果考虑进一个人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将会更加复杂,这里就从略了。

――✽+†+✽――✽+†+✽――✽+†+✽――
图片
――✽+†+✽――✽+†+✽――✽+†+✽――

这里似乎得出了一个挺悲观的结论:我们永远无法得到与自己相称的社会评价、也永远无法去接手与自己实力相称的工作。明白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套路,为了生存,“Final Boss”必须考虑他手中的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为了保证分配出去的任务都能被完成,在无法完整确认一个人的真实能力的情况下,「上位者」们只能对于我们被迫只能选择一个较低的评价。

当你的能力被评估确定,那你所能领取的任务也就相应被确定,由此你的生活环境也就被确定了。也就是说:被评价成有怎样的能力,就会被要求去做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生活,也就会遇到怎样的人。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多少还有点细思恐极的。因为简单地说,一旦「系统」对某个人评估“失败”——给了他一个比实际能力低太多的评估结果,这个失误对于「系统」可能无足轻重,但是对于个人却几乎是毁灭性的。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些天才的能力在被人们认识到以前就患焦虑症、自闭症最终早逝。

有的人或许是乐见于此的: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去尝试高难度的任务意味着更辛苦的工作、更高的失败风险,游戏里失败了可以重新挑战,人生里失败了就不一定了。人生的“副本”攻略一次下来可能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然而人是智慧生命,以上的这些都是纯逻辑推理,我们的智慧肯定并不止于此。以上的这些,无非都是一些基本的趋利避害,任何一个动物、植物甚至病菌都是可以完成决策的——哪怕它们或许并不能看懂这些文字——但是这些原则与逻辑是刻在我们的DNA中的。而我们人如果也只是单纯像个动物一样活着的话……想到这,我觉得我理解一些日语中「社畜」一词背后的深意了。

就算如此,就算是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力极限到底在哪里也是个困难的问题。比如现在,在研究所的大家讨论的都是手里的课题与项目;在NGA里则是一帮子的工作党玩家,游戏之外就是工作老婆的日复一日;微信朋友圈里的各位同学则是哪位昨天做了一顿好菜、今天又去了某地玩耍、或者是某个新段子新鸡汤。这些是我的生活吗?好像是的,又好像不是。这些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好像是的,又好像不是。看过我以往日志的朋友大概可以了解,我所投身或者致力于投身的生活,不是日常、也不是所谓的“人生需要点仪式感”这样简单,而是某些已经可以算作「史诗」的存在——然而问题在于,我有这样的能力来完成这样的史诗级任务吗?怎么证明?又或者、这种我所谓的「史诗」,只是一种自取灭亡的聊以自慰的托辞?这种疑惑是双重的,因为这既是对自己的质疑、也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质疑——我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和对自己的实力一样,是打了一个问号的。随便看看周围吧各位,世界现在深深困于经济、种族、阶级问题而无法自拔,别说什么我们的征途是星尘大海了,这样下去人类迟早自己把自己玩死。

――✽+†+✽――✽+†+✽――✽+†+✽――
图片
――✽+†+✽――✽+†+✽――✽+†+✽――

自从八年前被一脚踹了出来(具体见《从梦再次启程的地方·上》),我就一直保持着“旅行者”的姿态在缓缓前行,大学去东秦学物联网是这样、研究生来上海读生信也是如此。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在纷繁的景色中一次又一次地转换,单一的色彩无论如何鲜艳,最后总会了解、熟悉、厌倦,然后就会去寻找下一种鲜艳的颜色。似乎也有朋友说过我这是“业务能力太突出导致过剩”,不过我并不敢接受这个答案,因为从事实上的任何考试、考核评估都没有能佐证这个的证据。如果我的业务能力真的优秀到溢出的话,那我的考试以及各种考核的结果应该十分优异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反过来,如果我的业务能力不够突出,那我应该不会很快地熟悉。也就是说,这个命题就是妥妥的前面说的“不能证明也无法证伪的部分”,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自己以及世界产生质疑的动因。当然我还是相信肯定有一个答案能完美解释这个“二律背反”的,某个比我们在这讨论的评价体系更高级的体系。

之前微信一条状态就写到:“当一位旅者用太多的时间游历了太多的地方之后,「家乡」也就逐渐对他失去了意义。”别看“异国的旅者”似乎是一个非常光鲜的角色,万一哪天玩脱了“客死他乡”那可是很惨的~,这里的旅行、客死,当然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还有学术上的意义;不仅仅指的躯体上的、还有灵魂上的意义。所以人生的旅行和平时的旅行不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哪怕因此其实已经有过很多不愉快甚至悲伤,我也没有停下来的理由。深呼吸、揉一揉双眼、握了握左右手,继续上路。

写到这里这篇日志也基本结束了,日志的标题是neta自《欧拉图及相关话题》——本来欧拉图以及欧拉回路等的问题在普通教材中最多也就是半章的事,可原始文献中这本书却足足写了近500页的一整本书,真心佩服前人的治学精神。2017年,24岁,在各种名人传记中,这已经到了“make something different”的时候了,虽然确实有可以这么形容的行动规划,也已有几位朋友听过我的大概设想了,不过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逐一解决。这里是一位行走在科学与梦之间的旅者的闲言碎语,各位新年快乐。


唐启鸣ΣSyaoran
记于2016.12.23-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