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鹏
 
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发生在如同飞碟状的扁盘的空间里的很复杂的多种作用力;而天体本身的重力引力是发生在球体状的空间里的一种很单纯的向心力。因此,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和天体本身的重力引力不是同一种引力。重力引力是由从地球周围,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无所不在各向同性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将地球上的所有物质推压向地球核心方向所产生的;这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就称为「重力引力辐射」或者「重力引力波」,这「重力引力辐射」的光子,就是科学家所找寻的产生重力引力的「引力子」。
关键词:重力引力、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重力引力辐射、万有引力、量子化重力引力、引力子。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任何两个物质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质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这两个物质之间的质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可能大家都听过苹果落地的故事吧!有一天年青的牛顿正在苹果树下沈思,为什么月球总是陪伴着地球呢?为什么行星总是围绕着太阳运动呢?偶然间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面前的地面时。他想,苹果落到地面上,这是因为地球对苹果的重力引力。这使他联想到,如果将地球看为是一个物体,苹果也是一个物体,苹果落向地球,可说明两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引力;这样,月球和地球也都是物体,月球与地球之间也存在两物体之间同一种引力;行星与太阳之间也存在这种引力;宇宙中任何两个物质之间,都存在着这一种引力。他高兴极了,经常沈思的疑难问题解决了。于是他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伽利略自由落体的定律,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推算,进一步肯定了这重大的发现。
 早在1666年,牛顿已作过关于月球向心加速度的计算,由于当时地球的半径测得的不够准确,利用万有引力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值的误差,超出容许的误差;20年之后,在测定较准确的地球半径值之后,利用万有引力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值的极为接近,于是牛顿在 1687年才正式发表了这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任何两个物质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质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两个物质之间的质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写成:
G

为引力常数,分别表示两个物质的质量,

R

为两个物质之间的质心的距离。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疑议,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其支持者想方设法来证实,在任何两个物质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引力。可是很难做出一个让人们信服的实验来,使其支持者也慢慢对万有引力的存在有些失望。
在1798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Cavendish H.),首先利用扭秤法测定了万有引力强度,即引力常数G的值。卡文迪许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一根细长的金属丝上悬挂一根轻细的棒,棒的两端各固定一个质量相等的小铅球m1和m2,然后在两个小铅球的附近相同的距离各放一个大铅球M1和M2,并使这四个大小铅球的球心都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在金属丝与(或细棒的中央)固定一面小镜子,用来将射向它的光线反射回测量器,就可测出任何微小的偏转角。只要我们测定小铅球受引力作用所产生的偏转角,就可以计算出引力常数G的值。后来人们采用改进过的卡文迪许的扭秤法,所测定的值为,G = 6.67 ×1011牛顿.米2.千克2。在牛顿去世后的一个多世纪以后,在1842年至1846年期间,英国的天文学者亚当斯和法国的天文学家勒威耶,在研究天王星运行的反常问题时,考虑到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于是用万有引力的公式进行推算。勒威耶将其推算的结果,寄给了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加耳。1846年9月23日,加耳终于发现了这颗行星 (海王星),其位置距离勒威耶推算出的位置相差不及1度。海王星的发现,使人们以为失败了的万有引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从此万有引力开始得到广范的应用,并成为了天体力学及天体演化学的支柱。
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讲过这样的话:『如果认为万有引力是通过一无所有的空虚镖渺的空间起作用的话,我认为这是荒唐可笑的。相信任何有哲学思考能力的人,都和我一样。』从牛顿的这段话来分析,牛顿认为万有引力应该通过引力场空间里的某种微观物质所产生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天体之间及物质之间应该存在一种互相起作用的引力波。现今公认,产生万有引力(包括重力引力)的引力波的波粒子是一种「引力子」。但是,至今科学界还没有探测到这种「引力子」的存在。也就是说,至今科学家们还不能了解万有引力的引力场的真实的结构,更不知道为什么物质之间会产生引力?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产生万有引力的缘由。
万有引力与重力是不同的引力
从牛顿时代至今,人们一直相信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不受任何阻力的。但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沿一直线作匀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作用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知道,行星都是作圆周运动,而不是沿一直线作匀速运动。如果是有力作用于其上,迫使它作圆周运动,那么就消耗了其具有的惯性力,而静止下来。因而爱因斯坦提出,空间弯曲的广义相对论,解释了这一疑难。
我们知道,太阳具有磁场、太阳辐射场、太阳风场、太阳电场等等物质场;地球是由一层层电阻率不同的敝合回路的导体物质组成的。这样,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及自转的过程,如同是敝合回路的导体切割太阳磁场的电磁感应现象。而在地球上产生电离层、大气电场及地球内部的微电流等的电现象。我们知道,导体切割太阳磁场的过程是需要作功的,在磁场里运动的导体是会受到阻力的。因而导体行星在切割太阳磁场的运动会受到阻力的。
我们知道,太阳具有太阳辐射场、太阳风场、太阳电场等等物质场,太空中充满着向个各方向辐射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样,行星在太阳辐射场、太阳风的流场及充满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空间之中的运动也会产生阻力的。这如同在地球上空气也会对运动物体产生阻力一样。因此认为行星的运动是一种惯性运动的观念是不理想的,而需要存在一种不断作功的行星运动力和行星自转力。
我们知道,九大行星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稳定的各自不同的轴倾角、磁偏角及各自不同的轨道倾斜角;我们观测到的所有的天体都有一定的角度和方向性。而公认的四大作用力之中,祇有电磁力可以产生这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现象。因此可以讲,悬浮在太阳磁场之中的九大行星的磁场与太阳的磁场之间存在着电磁力。理论上讲,电磁力比万有引力大37位数。
这样分析,太阳与行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环境条件和行星与行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环境条件及行星与卫星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环境条件都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发生在如同飞碟状的扁盘的空间里的很复杂的多种作用力;而天体本身的重力引力是发生在球体状的空间里的一种很单纯的向心力。因此,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和天体本身的重力引力不是同一种引力;所以我们先来分析探讨重力引力缘由。
重力引力的缘由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重力引力是由引力辐射产生的。后来爱因斯坦又预言,一个大质量的星体的加速运动,能发出较强的引力波(即引力辐射)。从那时起各国的科学家们都想方设法,探测到爱因斯坦的这一预言中的引力波的存在。
从那时起各国的科学家何都想方设法,探测到爱因斯坦这一预言中的引力波的存在。在196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韦伯(J.Weber),宣布观测到可能来自银心的引力波,为了验证韦伯观测到的现象,美国、俄国、德国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都建立了有极高灵敏度的探测引力波的装置,但是测试的结果都否认了韦伯所观测到的现象。为了提高探测引力波的装置的灵敏度,已采用了深度冷冻天线,利用超导现象制成振动~电气变换器。这样的探测引力波的装置的灵敏度,连小的得祇有原子半径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那样微小的振助,也能探测到。但是,其探测的结果,也是令人失望。至今对引力波的探测已有三十多年了,还没有一部探测引力波的装置,能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但是,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重力引力波组成的引力场之中,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接触到的物质都存在引力质量,但是我们为什么探测不到引力辐射的存在呢?这说明我们还不太了解什么是产生重力引力的引力波。
爱因斯坦和物理学家们推测:引力波是与光波类似的以光速传播的一种横波,它贯穿力极强,辐射强度极弱,它的产生与物质的质量的大小有关。由于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们都认为,引力辐射是由物质的内部产生的。我在1968年推测,重力引力是由充满宇宙太空的一种低温辐射产生的。大气层稀薄的行星,它们背向太阳的那半球的温度都是极低的,这就说明,如果没有太阳辐射的热能,太阳系的太空里的温度也会是极低的,在行星周围的充满太空空间的低温辐射,将行星上的所有物质推 压向其核心方向。但是,怎样可以证实太空中充满着这低温辐射呢?后来我联想到美国的两位射电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太空中充满着大约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正与我的推测吻合。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气层稀薄的行星,它们背向太阳的那半球的温度都是极低的原因。
在1965年,美国的两位射电天文学家阿诺.彭齐阿斯(Arno A.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 Wilson)在一起研究发现,一种与观测方向无关(各向同性),来自宇宙太空的所有方向的无所不在的均匀的大约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也就是说,在宇宙太空中充满着大约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现今测得的精确值是2.76K,但是,习惯上仍称为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为了表彰这两位射电天文学家的杰出贡献,他们在1978年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发现,可以说明,宇宙空间应该充满着无所不在、各向同性、永久不停地、均匀的向各个方向辐射着(每个方向都是充满空间的平行的),大约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
我们知道,微波辐射对可见物质,存在着辐射斥力(即辐射压力)。由于在地球上的任何地区,都可以探测到在地球的周围存在着,各向同性的无所不在的均匀的永久不停地辐射向地球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由于这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频率约为1010 赫,因此它可以穿入地球很深的表层,使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受到这种辐射压力所产生的作用。这样,地球上的所有物质,被从周围的各向同性的无所不在的永久不停地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推压向地球核心方向,这样就产生了地球的重力引力。
例如,在太空里有一个物质粒子,这个粒子就会受到周围的各向同性的无所不在的永久不停地辐射向这粒子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推压向这粒子的质心方向,这样就产生了这个粒子的重力引力。
再例如(如图2所示),在太空里有如同卡文迪许的实验里的一个大铅球和一个小铅球,这两个铅球在较远的距离时,它们同时受到周围的各向同性的无所不在的永久不停地辐射向这粒子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推压向它们的质心方向,而产生了它们各自的重力引力。但是,它们之间没有产生任何引力。当它们之间距离较近时,大铅球就会阻挡一部分通过大铅球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辐射到小铅球之上,使小铅球面向大铅球方向失去部分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小铅球也会阻挡一部分通过小铅球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辐射到大铅球之上,使大铅球面向小铅球方向也失去部分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由于,相比之下这小铅球失去部分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方向,受到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的辐射压力减弱,使这小铅球产生向大铅球方向运动;相比之下这小铅球失去部分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方向,受到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减弱,使这小铅球产生向大铅球方向运动。这样,就产生了这两个铅球互相向对方的质心方向运动的引力。而且这大、小铅球之间的距离愈近时,它们的体积互相阻挡使失去3K 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的面积就愈大,而这两个铅球互相向对方的质心方向运动速度就愈快,显示出的引力也愈大。在地球上,由于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充满在所有物质的微观空间里,就是在原子核之内质子、中子及电子之间 的微观空间,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也可以通过。这样,我们就可以来解释卡文迪许的实验里的大、小铅球之间所产生的引力。
图3 由反引力辐射组成的地球重力引力场的范围
在1990年出版的【星空之探】第一册第二章之中的「星球的重力之探」一文里,为了避免与万有引力之间造成混乱及引起科学界的重视,我将由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产生的重力引力称为「亚鹏引力」,将产生的重力引力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称为「亚鹏引力辐射」。产生的重力引力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光子就是很多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引力子」。
请看图3 所示,由反引力辐射组成的地球重力引力的引力场的范围。亚鹏引力辐射(即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强度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为什么地球对下落的物体产生的引力,是离地面愈近愈大?下落的物体的运动速度,离地面愈近愈快呢?
这就是因为亚鹏(重力)引力场是由反引力辐射组成的。什么是反引力辐射呢?就是如图3所示,由地球核心方向辐射向太空的辐射,反引力辐射是由多种辐射组成的,它是由穿越地球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辐射到组成地球的物质粒子的亚鹏引力辐射的反射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等外界能量所产生向外释放的热辐射组成。反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是离地球核心愈近愈弱,愈远愈强;反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是由地球核心向背向地球核心方向以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不断地增强,直到与「亚鹏引力辐射」的辐射压力相同时,就达到地球重力引力场的边界。最强的反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与亚鹏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相同,即等于3K 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强度。
由于,亚鹏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是不变的。当向地球方向下落的物体受到背向地球方向的亚鹏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与受到面向地球的反引力辐射的辐射强度相同时,这个物体就会停止向地球方向下落,而产生了失重状态。当这个物体面向地球方向受到的反引力辐射强度减弱时,这个物体就会产生向地球方向下落,这反引力辐射强度愈弱,这个物体产生向地球方向下落的速度就愈快。
但是,有人讲,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发现,正与大爆炸宇宙学所预言的,现今宇宙的温度已冷却到祇有绝对温度几K相吻合。如果按照大爆炸宇宙学的预言,现在是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将来可能宇宙的温度会冷却到2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或者更低。
我们知道,光子是稳定粒子,不应该存在冷却。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否可以表示宇宙的温度呢?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祇要我们都相信:『在现今的宇宙空间里,充满着无所不在、各向同性、永久不停地、均匀的向各个方向辐射着,大约3K的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就可以,用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解释现今的宇宙里的各个星体上的重力引力的产生;将来宇宙的温度是否会冷却到2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星体上的重力引力是否会随之变化呢?那是将来的事!但是可以肯定,地球上的所有物质,被从周围的各向同性、无所不在、永久不停地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推压向地球核心方向。如果认为,由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产生的作用力不是地球的重力引力,那么就说明我发现了另一种与重力引力不相上下的作用力,但是实际上,祇有一种重力引力,因此没有必要再在理论上多产生出一种重力引力。
又有人讲,如果认为重力辐射(即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那么由于物体所受到的辐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吸收和反射的能力有关,这就会使形状不同、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不同的相同质量的物体产生不同的重力?
对于向同一方向的平行的(可见光)电磁辐射来讲,确实是由于物体的不同形状,就会产生物体上,不均匀的不同的吸收、反射率,因此相同质量的不同形状的物体,所受到的辐射压力也不同。
我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分析,由于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的频率约为1010赫芝/秒,因此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可以穿过所有物质的微观间隙,祇有辐射到组成物质的各个元素的原子的微观的基本粒子(即质子、中子及电子)时,才会产生反射;也就是说,组成物质的各个元素的原子的每一个微观的基本粒子(即质子、中子及电子),所接受到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机率是一样。因此,物体所受到的亚鹏引力辐射(即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吸收和反射的能力无关,而与组成这个物质的各个元素的原子的每一个微观的基本粒子(即质子、中子及电子)的多少有关,即物质的质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因此拥有不同密度的物质,就受到了不同的亚鹏引力辐射的压力;拥有相同密度的物质,就受到相同的亚鹏引力辐射的辐射压力。也就是说,亚鹏引力辐射对物质产生的重力与物质的密度成正比;体积相同的物质的密度愈大,所受到的亚鹏引力辐射压力也就会愈大,所产生的重力引力也就愈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产生亚鹏引力(即重力引力)的引力辐射(即重力引力辐射),就是从星体周围各个方向的无所不在的各向同性的均匀的辐射向星体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亚鹏(重力)引力,是由从星体周围各个方向的无所不在的各向同性的均匀的辐射向星体的亚鹏引力辐射(即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产生的。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鹏引力定律」:『在宇宙太空里,任何星球与这星球上的所有物质及其附近的小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亚鹏(重力)引力。亚鹏引力的大小与有效引力常数、普朗克常数、亚鹏引力辐射(即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频率、光速的平方、星球的质量、星球的质量半径、小物体的质量之间的乘积成正比,与星球和物质之间的质心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j
= 1.1204 ×104千克2?6?4米1?6?4秒2
h
= 6.6262 ×1034焦耳?6?4秒
v
= 1010 赫?6?4秒1
c
= 2.997925 ×108 米?6?4秒1
公式中,

j

表示为有效引力常数,

h

表示为普朗克常数,

v

为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频率,

c

表示为光速,为星球的质量,

r

表示为星球的质量半径、表示为物质的质量,R表示为星球和物质之间的质心距离。

再进一步分析,假如,星球与这星球上的物质及其附近的小物体,在「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压力的作用向星球下落时,不受任何阻力(即:反引力辐射强度为零),这星球上的物质及其附近的小物体向星球下落的速度就等于光速;公式中,就等于这星球上的物质及其附近的小物体的最大动质量;但是,反引力辐射强度为零的可能性很小,祇有单一的微小的稳定的基本粒子才有可能。可以表示为为星球的质量内的每一个物质粒子都阻挡到由各个方向辐射的能量粒子以光速c撞向,向星球下落的小物体。r可以表示为大气层吸收到太阳辐射后转变为热辐射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引力的能量半径,及被磁化的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惰性的双原子气体氮和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双原子气体氧所产生大气磁场引力的半径。这样,我们将亚鹏引力量子化了。因此,我们可以将亚鹏引力称为「量子化重力引力」。
在1982年香港文汇报笔汇版刊出的「太阳系之探」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两篇文章中,我提出,产生引力的其中的两种因素,大气层吸收到太阳辐射后转变为热辐射辐射向地球核心方向的热辐射压力,被磁化的大气分子受到地球磁场引力所产生的大气压力。当时,我认为,双原子气体中的一个原子维持如同指南针的性质另一原子产生向地心方向的磁性引力,因而产生了大气压力。我提出的产生引力的这两种因素,应该是存在的,因此r能表示由对流层顶部到地心的距离之内产生使引力增加的多种因素。
如果认为万有引力的理论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太空科学家们根据万有引力公式的计算结果,设计出发射火箭的位置、角度及速度,能使火箭准确的将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太空穿梭机及太空站等运送到太空中的运行轨道上呢?
从以上推导出的量子化重力引力公式的过程,可以了解到,量子化重力引力是产生于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辐射能量。而万有引力是产生于一种预言中的引力辐射的辐射能量,如果认为引力辐射是有能量的,就应该很容易探测到。但是,这种预言中的引力辐射至今也没有人能探测到。如果认为,量子化重力引力与万有引力所表示的不是同一种引力,那么量子化重力引力就成为另一种新发现的引力。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祇有一种重力引力。我们可以将「量子化重力引力」作为万有引力之中的重力引力部分。
量子化重力引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
如果认为用万有引力解释重力引力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太空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的公式的运算结果,利用火箭准确的将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太空穿梭机及太空站等运送到太空中的运行轨道上呢?
由于,用万有引力解释重力引力,出现了很多疑难问题。因而我们才试图用量子化重力引力来取代万有引力解释重力引力这部分,并解释所出现的各个疑难问题。请看图4中所示的量子化重力引力和万有引力在坐标图上的分别。
我们可以看到在坐标图上,在17公里之内(即对流层里),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大小与万有引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在17公里之外,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大小与万有引力的大小才开始逐渐出现较大的差别。
以下我们将万有引力的公式和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公式通过运算来分析,在地球上17公里之内(即对流层里),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大小与万有引力的大小是否是相等的呢?
我们知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8公里,地球上有一层很厚的大气层,而大气层的四分之三的质量是集中在很薄的一层对流层里(对流层的厚度在赤道地区约为17公里,在两极地区约为9公里)。这样,地球质量半径r 1也应该包括对流层的厚度,可是由于有很大部分的各个方向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可以穿过这对流层,因而也可以不包括对流层的厚度,所以这对流层就成为一特殊的区域。又由于在对流层之内的小物体与地球的质点的距离

R

,与地球的质量半径

r

,相差在千分之一以下,因此我们可以将在对流层之内的小物体与地球的质点的距离R与地球的质量半径

r

1,看为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地球上对流层之内,量子化重力引力公式中的 R约等于

r

1。这样,在地球上对流层之内,计算地球与小物体的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公式就可写成:

万有引力公式:
万有引力常数

G

牛顿.米2 .千克2

由于:
= 6.6723 ×1011焦耳.米.千克2

= 6.6723 ×1011牛顿.米2.千克2
G

= 6.6723 ×1011牛顿.米2.千克2
因此在对流层之内的量子化重力引力F ,与万有引力F相等。即:
也就是说,计算在地球上,对流层之内的小物体与地球之间的重力引力,量子化重力引力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的运算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太空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或者量子化重力引力公式的计算结果,设计出发射火箭的位置、角度及速度,都能使火箭准确的将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太空穿梭机及太空站等运送到太空中的运行轨道上。但是,由于量子化重力引力是产生于,可以探测到的3K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为引力辐射的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万有引力是产生于一种无法探测得到的一种预言中的引力辐射的虚构的基础之上,因此量子化重力引力应该更为可靠。
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说明量子化重力引力公式是正确的。
由于万有引力的大小是与两物体之间的质心距离的平力成反比;而量子化重力引力的大小是与星体和小物体之间的质心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当星体和小物体之间的质心距离在较远时,量子化重力引力就小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在计算对流层之外的小物体与地球之间的重力引力及各个星体之间的作用力时,量子化重力引力与万有引力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参考文献
1. 张亚鹏 《人类的命运-太阳系之探》(香港)文汇报(笔汇版)刊出1982年五月
2. 张亚鹏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香港)文汇报(笔汇版)刊出1982年七月
3. 张亚鹏着 《太阳系新观》第一册 (香港)长城出版社出版1986年58
4. 张亚鹏着 《星空之探》第一册 (香港)长城出版社出版1990年 68
5. 张亚鹏着 《引力的进化》(香港)长城出版社出版1995年102
6. 张亚鹏着 《引力进化的论证》(香港)长城出版社出版1996年 9

http://hi.baidu.com/ece806/blog/item/5c5f4a0fe43a6d266059f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