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这次日志更新已经创记录了。就算是在考研期间,也没有说半年不更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是,这半年发生的事情非常多,自己的思考也非常多,我也一直想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二。可是之前的尝试无一例外都胎死腹中——要么是因为文字太过敏感,要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引子。之前曾经对自己的日志作了一个发表日期、文章字数的统计:
图片

        大概可以以2014年为界,我的日志风格可以分为两种:从之前的「短而急」变成了后来的「长而缓」。实际上,在更早(2011年之前)的百度空间时代,我的日志更新频率更快(约一周一篇)也更短。如果仅仅就文章的内容来说,造成我日志越写越长的原因大概是——「我的遭遇、我的思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想把它们说明白并不简单」。至于文章的更新速度越来越慢或许则是因为“年纪大了,说话也变得「谨慎」了吧(当然这些间隙中还是产生了很多私藏的零碎文字的)。但是我觉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是,我还坚持着这个「习惯」——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意思的是当我翻看起自己之前的日志,哪怕是7、8年前的东西,也没有觉得里面的东西有多「羞耻」,这么多年我也是一点没变呐~再次感谢《翼·东京默示录》和《欢迎加入NHK》~~

        简单概括地说,这半年对我「思维城堡」产生显著冲击的事情有二,姑且命名为「黑丝带事件」和「微信裂号事件」好了。首先解释一下这里所谓的「思维城堡」吧,人们习惯用“三观”一词来统称自己对生活各种事物的价值取向的,各自的标准。一般地,“三观”的内容都是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命题,比如“我讨厌作死的人”“相比废萌,我更喜欢高冷”等等。而至于我,我的“三观”中几乎绝大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一个系统。A命题可以由B命题推导,B命题的形成则是某某历史或者某某经历的结果。嗯,我是一个历史唯物者么~这里多嘴一句,私以为历史唯物主义回避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核心冲突——主客观的第一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对「主客观谁是第一性」作出回答。所以说我是历史唯物主义者——It's OK。但是说我是唯物主义者——不一定。

        「黑丝带事件」就是指的陈仲伟主任遭一患者砍伤数十刀最终抢救无效的事情。在有幸得以在一个比较近的距离了解中国的医科生、了解中国的医疗现状之后,黑丝带事件无疑是最后一击——我之前一直信奉的后精英主义从此失效。医疗这个问题上,精英(医生)与平民(患者)的利益是深度捆绑在一起的,不可能说牺牲谁的利益来保全另一方。现在我能说的也只能是,这个事件迫使我从更深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的构成。而这还是一个work in progress的事,现在的我还给不出回答。不过这个问题本身我还是可以叙述一二的,这里大概可以有三个角色「执政者」「精英」和「平民」。当整个社会处于「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时,必然存在某些角色的利益要受到损害的情况。问题在于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应该秉持哪些思想,才能让社会尽可能快地前进,去摆脱目前「僧多粥少」的困境?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大致有二,一要看清三个角色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二则是要看清社会的发展规则。黑丝带事件否定了之前我一直将「精英」和「平民」(至少是在利益划分上)相互割裂的认识。当然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但是显然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些我们不应该无视或者忽略的东西。
图片 

        
至于「微信裂号事件」,本来我都准备专门写一篇日志来“抱怨抱怨”的了,本来东西都写得差不多了,后来一想,与其写这么多没用的还不如做点实际的——于是我有了第二个微信号。

~~~~~~~~~~~~~~~~~~~~~以下原文,当然有删改啦~~~~~~~~~~~~~~~~~~~~~
        有时候,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快的有点可怕,也有点尴尬。

        我几乎从百度空间那时逐渐有了有事没事都写写的习惯的,而且百度空间当时也如同任何一个地道正经的博客一样,没有太多的权限设置,所以就算后来百度空间关闭,就算后来人人网没落,就算如今的我又只好蜷居回QQ空间的此刻,就算有这样的技术可能,我都很少让自己的这些闲言碎语只能“好友可见”或者“部分人可见”。大多数的日志都是开放的——你如果有幸有情看完了其中一篇,那我们就是朋友。至少十年前我和我周遭的朋友们的网络社交规则就是这样的简单,随性。

        微信出现时,我也快一把年纪了(笑),对于这个新事物我最开始并不太喜欢——和QQ比它实在简陋得有点不明所以。但是几位挚友当时都有了微信,我最终也还是加入了进来——这个开场和当时的人人网差不多。

        不过,最开始我对微信的定位是“深度好友专用”的,大部分网络社交还是在QQ,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些资深好友交流的“小圈圈”。其实这也挺符合微信“私密性”的特点,虽然这个特点在我这样使用博客(blog)多年的老人看来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崩坏”则是出现在研究生之后,当时公司来介绍教学他们的新设备,公司的人和实验室的人坐在一起,大家就合计着建了一个微信群,这样有问题可以在一起交流。这个初衷是挺好的啦,可接下来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实验室的大大,公司的大大都加入了我的微信好友。而我的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没有设置任何权限——现在也是,虽然后来以防万一还是给好友分了一个组,但是我依旧很抵制那种设置权限的“新鲜事”。但是好友的角色实在太多,不考虑他人的发言也是很危险的。于是渐渐的我朋友圈的更新就慢了下来,这其实是我现在对矛盾的妥协与折衷。噢顺带说一句,我现在的微信好友数还只有79。

        于是现在的情况似乎完全和我的初衷反了过来,似乎微信成了社交的大头,QQ则成了小众。面对这种变化,我也只有尴尬的笑笑,然后接受。 
~~~~~~~~~~~~~~~~~~~~~完~~~~~~~~~~~~~~~~~~~~~

        有一点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有趣之中还带着几分讽刺:研一以来,主要负责我们教务的行政老师就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我们是来读书学习的,不是来干活搬砖的,同时老师也坚称每月发的钱是“助学金”——虽然银行卡上就印着“工资卡”三个大字。然而几乎所有PI老板都对上课不以为意,我们中心的大老板直接说是“浪费时间”,经过微信这档子事我也认识到,与其说是「学生」,将这一切看作「工作」其实更合适,也就没有这么多“自找的”矛盾了。而在我意识到这点时,刚好看完了《权力的游戏》第六季,一句Winter is here简直让我是虎躯一震——啊~所以说Winter已经到了,你知道吗。无论你准备好没有,there is a bloody fight…

        然而继续讽刺风的是,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还不是你准备好没,而是到底什么才是「敌人」——颇有点黑暗森林的味道。而这里的规则是,你连「黑暗森林」这点也不能瞎说。想来曾经在一篇长博文里看到一句“让你遵守规则,却不告诉你规则是什么,这就是最大的恶”——不过别以为你可以拿着这句冠冕堂皇的话就可以去起诉那些你看不惯的事情了——大多数情况或许是、人家又没说不告诉你规则,只是在告诉你的方式方法上有讲究嘛~(呵呵

        《权力的游戏》第六季里这么说过,不管是什么Gods吧,确定的是There are something greater than us。所以一定要说「敌人」,估计非这个something莫属了。虽然在某个更为宏大的剧本中和它的「战争」只是第一幕,但是确实的是(「七年长夜」以来)我现在的生活目标、学术目标都是这个而没有改变。在我看来这个sth.是一个很高傲的存在,他拒绝与我直接交谈,却总是在我所不知道的背后擅自决定了我的几乎一切。这种「不自由」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至于我……虽然「黑丝带事件」和「微信裂号事件」对我的影响很大很深,但却依旧没有动摇我要和这种「不自由」对抗下去的念头,只不过在对抗的一些策略与方针上还是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毕竟,「同归于尽」可不是胜利。
 
        最近还瞅了几眼日剧《无人生还(そして、誰もいなくなった )》,那种除了男主全员跳反的展开简直不能再尴尬了。男主开局也是个呆呆的技术屋,不知道后期智商能上线多少咯~

        差不多就记到这吧。To wind up,危机面前「逃避」虽并非忌讳,但只能是战术性的选择;如果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大,那什么「幸福」什么「诗与远方」就永远只能是个鸡汤段子。


        按照习惯我继续推荐几首曲子作为本文的推荐BGM~

图片